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入选全国榜单:绘就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时间:2023-03-01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2月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宁夏推荐申报的“麻编:‘编’出易地搬迁新生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两赴宁夏考察,擘画“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蓝图,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朝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前行。

  截至目前,宁夏非遗工坊累计培训农民2.3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4万多件(套),带动从业者年均收入2万多元,涌现出巴鸟麻编工坊、海原县刺绣(剪纸)工坊、隆德魏氏砖雕工坊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秀非遗工坊。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推动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融入旅游景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

  坚持立根固本 丰厚文化底蕴

  麻编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麻编原材料是麻,其茎皮韧如筋,沤后可织布。宁夏麻植物资源丰富,麻编织技艺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加工漂洗后通过编、结、搓拧、缠、钩、缝等几十道工序精工制作成各种生活实用品和工艺品。

  2020年5月,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编,设立宁夏麻编非遗工坊,注册商标“巴鸟麻编”。企业在成立最初,深知乡村振兴需要坚持立根固本,更需要培养、集聚乡村振兴的宁夏麻编非遗人才。所以工坊将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

  张璟在移民村培训麻编技艺

  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000多人,可承接订单300余人,稳定就业96人。有效利用了非遗传统手艺丰厚文化底蕴,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与壮大,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保护非遗传承 打造产业特色

  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团队饱含为民情怀,进驻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兴庆区月牙湖滨河家园四村等移民村,在工坊前端粗加工的基础上,另外组建残疾人和社区下岗女工为主要成员的后期精细化合成团队,完成麻编产品的定形、质检、装包、贴标等工作。同时,不断完善销售链,完成旅游带上4A级景区248平方米的麻编产品展示销售馆建设,与多家A级旅游景点签订合作协议,与北京国际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依文集团、上海驴妈妈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开通抖音、微信公众平台、微店和东家网店等,使研发设计、培训生产、后期合成、线下线上销售一体化链条平稳运行。

  78岁的李世雄和75岁的雷秀梅夫妇编的六股辫

    非遗工坊工作时间灵活,满足了当地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就近就业的愿望,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稳定就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1.2万元,村民实现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双丰收。

  倍增非遗价值 助力乡村振兴

  小工坊孕育着大产业,发展以宁夏麻编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产业,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在助力乡村振兴。宁夏麻编利用非遗工坊扎根与乡村,以宁夏地域文化为基础,从文创产品和生活实用品出发研发新产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理念,在富有特色的文化IP上下功夫,给传统麻编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已研发麻编包、手作玩偶、生活实用品等120多个品种,申请知识产权56项,外观专利12项。并富有创意地为非遗工坊的村民制作专属名牌,每一件手工作品可追溯到非遗工坊的每一个村民,使麻编产品变得更加有温度。

 (麻编在巴基斯坦展示)                      (麻编在香港展示)

  近年来,随着宁夏各非遗工坊覆盖面和覆盖范围不断拓宽,帮助乡村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下一步,宁夏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层次探索非遗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举措,进一步扩大带动就业覆盖面,带动非遗工坊及各个非遗项目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思路、打造过硬品牌,着力非遗工坊新时代发展新高地,为富民、育民、乐民凝聚精神力量,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