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将着力构建“三厅”格局 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
今年以来,黄南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立足黄南“青海东南门户”区位优势,以培育“一道引领、两心集聚、四区联动”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为基础,以“服务门厅、生态客厅、文化展厅”为路径抓手,以培育“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研学采风游、户外探险游”等五大文旅业态为主攻方向,将着力构建青海东南片区的“服务门厅、生态客厅、文化展厅”,全面推动黄南州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
依托黄南一号风景大道,构建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的“服务门厅”。一是构建交通集散体系。创新“交通+文旅”模式,推动国道、省道等的旅游化改造,构建外通内畅的交通集散体系。优先集中培育“黄南一号风景大道”,形成“一线引领、四环支撑、多点联动”的风景道框架体系。二是布局形象展示系统。依托“黄南一号风景大道”体系,布局以“西域胜境·神韵黄南”为主题的全域标识系统,在风景大道主干沿线建设具有黄南特色、市县文化元素的景观构筑物、观景平台、服务设施,推动道路沿线城镇、乡村风貌改造。利用与西宁、海南、海东、甘南、阿坝的旅游通道,集中打造黄河丹霞坎布拉门户等8处形象门户区,全方位提升旅游形象。三是构建接待服务体系。培育“1+3+N”旅游集散体系,形成一个一级、三个二级、多个三级的旅游集散服务设施。加快“吃、住、行、游、购、娱、医”旅游要素升级,提升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主题民宿、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品质。四是构建智慧服务体系。加快文旅数字信息平台和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黄南”。搭建以市县为单元、以全州为网络、全面接入“青海省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3A级以上景区智慧旅游全覆盖。五是完善生态教育系统。利用生态场景、互动体验、现代科技手段向游客普及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游客在文化熏陶和生态体验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环境保护意愿,将生态旅游培育为生态教育的有效课堂。六是培育生态旅游线路。积极融入“大美青海·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大环线,培育以“西域胜境·神韵黄南”为品牌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州域内部的生态旅游风景道及全域自驾系统建设,构建全域自驾公园。七是培育生态品牌体系。依托各市县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涵盖“黄南州——一市三县——重点项目”三级品牌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品牌运维责任、制度流程,将文旅品牌充分融合到城市建设、产业推广、品牌宣传等各项工作中,讲好黄南故事。八是优化市场要素体系。完善“政、企、社、民”合作共治产业协同制度,规范生态文旅项目相关审批、监管流程。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市场,多措并举引客入州。积极培育满足国际主流旅游群体需求的产品,提升服务、优化流程,提振入境市场。九是深化区域协同体系。构建“自然生态——主题景区——特色村落”相互支撑的区域生态旅游群落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领导、会议、协同机制等相关机构组建。深化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聚力打造青甘川旅游集散地、枢纽地、目的地。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培育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的“生态客厅”。一是持续推动生态自然保护地创建创评和保护利用。全力创评国家级品牌自然保护地,推动优质省级品牌升级,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种类、级别、数量、品牌竞争力。强化保护前置、科学利用,打造天然、高水平、连点成线的自然课堂、天然展厅。二是谋划实施国家自然保护地项目。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景区,以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坎布拉国家特色体育小镇的打造及创建工作。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麦秀国家森林公园等7个国家级自然公园,依法依规,分年度启动国际生态旅游景区试点建设工作。三是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南段)。对坎布拉镇、德吉村、柯生乡等沿线城镇乡村进行重点包装,补足观景平台、步道、地理标识、景观标志等沿线设施。拓展隆务河、泽曲河、洮河等支流景观项目,开发水上运动、极限飞行、特色营地、峡谷穿越等体育+文旅的新业态,做实做优做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南段)”特色旅游项目。四是拓展黄南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构建“自然旅居”旅游度假产品。提升坎布拉国家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及服务设施,积极培育自然教育、科普研学、婚拍旅拍、极限运动、低空飞行等项目,形成“个性定制”专项旅游产品。五是加快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深化“生态旅游+文化”,着力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做深“生态旅游+农牧”,加大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扩大优质核心农产品品牌库。做新“生态旅游+水利”“生态旅游+林草业”,打造森林型、沙漠型、湿地型、草原型、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示范区。做优“生态旅游+康养”,完善医养服务设施。六是科学推动旅游业低碳发展。实行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容量调控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容量信息调控、信息公布、动态管理等制度。全域主动采取降耗、减排、止损、增绿四大行动。实施绿色低碳交通、绿色饭店、低碳民宿、生态农家乐等系列提升工作。
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的“文化展厅”。一是加快文化景区创建创评。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热贡艺术博物馆、尖扎昂拉千户院、泽库幸福山、同仁保安古城等文化型景区的创建创评力度,加快优势文化资源向优质项目转化。二是持续开展文化品牌活动。做好做实藏戏艺术展演周、热贡唐卡绘制大赛、河南那达慕大会、尖扎达顿文化节、泽库游牧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举办“春季山花运动季”“夏季草原狂欢季”“秋季枫叶打卡季”“冬季冰雪年俗季”,让黄南季季有活动、月月有行动。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和产品营销。深化与携程、抖音、快手等各大新媒体营销平台合作,推出多语种视频、图片等全方位宣传推广品牌,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强与援青省份的文旅交流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文旅援青新模式。广泛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加大特色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宣传推介,提高黄南文化艺术精品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四是推动生态文旅IP设计应用。构建城市标识、城市指示导引、城市公共设施标识系统三大视觉识别体系,有力传达旅游品牌形象,增加辨识度。实施标识标志和旅游吉祥物的应用工程,提升品牌渗透力。加强标识标志和旅游吉祥物等IP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旅游品牌授权、运营、推广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工作。五是培优生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培优以唐卡、雕塑、堆绣、石刻等为主的传统产业群体,打造“热贡艺术”文旅产业品牌。创建和培育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双创基地。发展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村,将文化专业村打造为文化学堂、文化商店、文化乐园、文化展厅,提升综合效益。六是持续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持续打造具有热贡文化、神箭文化、蒙藏文化、游牧民俗文化等特色的精品剧目,做好大型藏戏《意卓拉姆》《松赞干布》《金城公主》等特色文旅演艺产品推广。推动“生态旅游+非遗”项目融合创新,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七是做实做优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推动吾屯村、年都乎村、郭麻日村、和日村等重点村的景区化建设,培育一批青海著名、全国知名的热贡文化特色村、专业村。强化文化创意与产业孵化,创新特色产品,融合景区、街区的业态打造,拓展国潮、节庆、演艺等形式,突出感知体验,强化“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品牌。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dffc/211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2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3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4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5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6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7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8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9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0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1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