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文化 舞出中国故事
日前,2024天津舞蹈文化艺术博览会高峰论坛在津举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探究中国舞剧创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探索,以及中国舞剧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朱鹮》《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近年来,不少中国舞剧成为演艺市场中的“爆款”,中国舞剧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走向成熟。论坛上,著名剧作家、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罗怀臻介绍了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逐渐引入,中国民族舞蹈也开始进入剧场,我们的舞剧诞生了。早先的中国舞剧创作就提倡民族化,一方面创作民族题材的芭蕾舞剧,另一方面以民族舞蹈元素创造我们自己的舞剧。本世纪初出现的《大梦敦煌》《红梅赞》等舞剧已开始运用现代形式,说明中国舞剧已经走向成熟。”
罗怀臻认为,舞剧如今的火热景象得益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剧场的建设越发先进,舞台很有科技感,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密集的吊杆、升降的舞台等,都给舞剧发展提供了可能;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也为舞剧提供了强大保障;同时,目前舞蹈界培养出的这批人才,基本是“70后”到“90后”,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亲近。另外,舞剧因为没有门户之见,一直是一个发展中的艺术。罗怀臻表示,正是由于现在舞剧有了市场,有了剧场,有了人才,有了观念,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总览近年走红的舞剧剧目内容,“传统文化”是个绕不开的词汇。罗怀臻说:“当中华文化处于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就又一次激活了传统题材,因为‘越古代越现代,越民族越国际’。恰恰是在历史题材、古代题材作品中,人们更能看到强烈的现代感。”
通过新思路、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当前许多文艺创作者积极努力的事情。“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俞枫表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高峰,怎样让这样一本书“活”起来是项目设立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要符合时代需要,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有21台沉浸式演出,每一台都很难界定它到底是什么类型,有的演出就像舞剧,因为舞蹈不需要语言,是一种更多人都能欣赏的艺术方式,所以在作品中就有大量运用。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是对新作品最好的诠释。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现在有大量创新作品受到观众欢迎,观众的欣赏水平以及作品质量都在提升。
从天津走出来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曾学习中国古典舞多年,她表示这个过程让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也得到了滋养。王亚彬介绍,2009年她开始创作“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作品,宗旨是“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青衣》《西游》由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共同完成舞台美学诉求,形成文化与创作理念的交流,属于“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而根据易卜生同名作品改编的《海上夫人》则是“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极简且写意的舞台,具有中国传统舞台语言风格,以现代舞语汇和中国舞元素共同演绎北欧风情,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天津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团长程悦,以该团创作的带有天津本土特色的《名媛风华》以及与新疆和田地区合作排演的《山海情深》——“北京回信”等作品为例,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舞剧、歌舞剧创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程悦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今后我们会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为中国舞蹈、舞剧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408/t20240809_66951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2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3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4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5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6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7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8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9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0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1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