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全新改造,百件文物全新登场,记者体验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看见古国时代最初的样貌
红山再一次被凝望。
8月3日,历时4个多月的改造提升,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新对外开放。此次升级改造,新增百余件文物及装有360°投影屏幕的序厅,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精彩的文旅新体验。
作为我国重大考古发现,牛河梁遗址群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40多年,并于2014年建博物馆。牛河梁红山文化处于红山文化中晚期,也是红山文化高峰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等特质的有力见证。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典型代表,打开了人们认知红山文化的新视角。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等多处重要场馆和重要考古发掘现场。在这几处重要的遗址上,女神庙、祭坛与积石冢形成南北中轴线分布的“北庙南坛”格局,尤其是庙与坛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祭祀的礼制建筑,其结构与布局从牛河梁红山文化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
走进新改造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能够看见古国时代最初的样貌。
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尽收眼底,悠远的历史让人顿生时光穿梭之感。新增的公园全景导览图上,几处展馆的方位及关系被标注得清晰明了。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盖丽艳介绍,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是此次改造工程的重点,展陈设计和展出内容均有提升,增加了具有沉浸感的全新序厅,更新了全部展板,新增了百余件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现在博物馆的总展出文物数量达500多件,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时期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等。
在序厅,全新的360°投影屏幕上生动展现着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祭祀场景。棚顶中央,圆形屏幕上流动着白云,正下方的牛河梁遗址沙盘清晰展现出这里的地貌。人们徜徉其中,仿佛沉浸在久远的历史中。
沿着观展路线前行,进入“红山古国”文化知识长廊,左右两边的新展板上,有关红山遗址的发现历程、类型等知识以时间线或图表的方式清晰呈现出来,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厚重历史。
穿过“时间通道”,走进“文明发端”“人文始祖”等单元,新设计的展柜中一件件文物向人们再现古国时代,绘有“之”字纹、垂鳞纹、勾连花卉纹、几何纹的筒形器彩陶向今人展现着红山先民的“美学”。龙凤玉佩、玉人、玦形玉龙等红山玉器更显其精美。女神庙出土的人塑像残件立体别致,展现出该遗址的祭祀功能以及祖先崇拜。
除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外,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与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也进行了更新改造——在两馆之间新修建了一条道路,缩短了两馆之间的距离。与原来的道路相比较,游客可以减少一半以上行程。
在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内,来自沈阳的张先生在二层平台上专注地观看着遗址现场:“这里也是游客必‘打卡’的地点。与很多博物馆不同的是,在这里我感受到悠久的史前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告诉记者:“通过遗址公园这一展示平台,人们可以深入地理解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遗址公园建设与红山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项工作,能促进红山文化研究达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为推进红山文化申遗夯实学术基础。”(记者 谭硕 崔毅)
原文链接:https://whly.ln.gov.cn/whly/mtjj/2024081911565568544/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2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3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4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5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6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7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8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9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10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