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工作队桓仁摸家底
坡陡、弯急,沿着山路,文物普查车小心翼翼地一路向上。尽管司机行车平稳,但望着车窗外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坐在车里的记者仍觉心中惴惴。
8月28日,记者跟随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四普”工作队走进被称为“辽宁第一峰”的老秃顶子山。
老秃顶子山位于本溪桓仁,海拔1300多米,有着“辽宁屋脊”之称。因山峰高耸,气温较低,山顶难以生长高大乔木,远观好似光秃,所以获名“老秃顶子”。
1934年2月,杨靖宇带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这里设置秘密活动据点,数次痛击日伪,为抗日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四普”工作队来到这里,就是要对老秃顶子山附近的几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复核。
临近山顶,普查车停了下来。因为秘密哨所位置偏僻,工作队只能步行前往。车子刚一停下,桓仁“四普”工作队领队、今年72岁的桓仁县文物局原副局长王俊辉就第一个下了车。
对包括桓仁在内的我省所有文物“四普”工作队来说,这次为期3年的工作既是一次文物普查,也是一次全员业务培训,更是一次“老带新”“新学老”的生动实践。
从山顶一条藏在杂草中的小路向下,就到了杨靖宇当年设在这里的“二连哨所”。这是一间低矮、狭窄的地窨子。“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了这里的原貌。”弯着腰走进哨所,王俊辉一边细查矮炕、低墙、木头搭建的屋顶骨架,一边向身边的工作队成员介绍这处遗址的来龙去脉。在王俊辉看来,这处秘哨的文物证明了桓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也对后人铭记历史有着特殊的价值。
“走,我们去那边的杨靖宇当年建设的操练场。”操起手中的拐杖,王俊辉又第一个冲在前面,奔向下一个遗址点。从哨所到操练场并没有路,年轻的工作队成员都是在杂草中沿着王俊辉踩出来的小路一路向前。
当记者担心草中会不会有蛇时,王俊辉给出了一颗“定心丸”:“没事,山顶上气温低,不会有蛇。”王俊辉对桓仁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桓仁植被覆盖好,山里有各种野兽。有一次,我们碰到了狼,大家一起大喊,才把它吓走。这时候千万不能跑,在山里,人是跑不过狼的。”
此次文物“四普”,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要逐一核查“三普”名单里的文物外,还要重点寻找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采访第二天一早,记者又跟随工作队到新发现的一处建州女真村落遗址进行普查登记。
这是隐藏在五女山山城东麓密林中的一处明清时期遗址。山陡林密、杂草丰茂,根本无路可循。王俊辉拄着手杖在前带路,记者小心翼翼地紧紧跟随。几百年,山里人迹罕至,山中倒伏的树木、累年的落叶、巨石上的青苔,给行进带来极大的不便,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倒。
在半山腰处,王俊辉停了下来,他指着几堆石头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年建州女真首领曾经居住的房址。王俊辉一边测量录入,一边向年轻的工作队成员讲授建州女真的历史。
今年26岁的邢越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坦言,能参加“四普”工作很幸运。他说,虽然自己生长在这里,但之前对桓仁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这次“四普”拓宽了他的文物专业知识面,也给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王老师关心家乡的情怀,特别值得我学习。”邢越说。
记者了解到,桓仁“三普”中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459处,而在此次“四普”中,已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0余处。记者同时了解到,我省“四普”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2320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17处。(记者 朱忠鹤)
原文链接:https://whly.ln.gov.cn/whly/mtjj/2024083011310660155/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2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3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4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5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6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7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8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9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10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