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让闽西非遗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时间:2024-12-03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作者:佚名

  

  

  在文创园区探寻非遗奥秘,在景区、街区沉浸式感悟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书写非遗传承新篇……近段时间来,赴一场非遗之约、赏一番非遗盛宴,逐渐成为市民、游客对闽西非遗,最真挚亲切的表达方式! ??

  龙岩是客家祖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9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5人。 ??

  让非遗文化资源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新的光彩、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受益,是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非遗+”的保护传承新路径,让闽西非遗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

  非遗+文创 ?

  让非遗“活”起来 ?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公司、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积极运用非遗元素开展非遗文创开发,红古田、龙岩风物、岩城叙等一批非遗文创企业纷纷崛起,土楼副榜炉、国珍玉雕、雕版印刷创意灯笼、万应茶红色茶礼等一批非遗文创产品持续出圈出彩。 ?

  这是我市探索“非遗+文创”的生动实践。 ??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我市以项目为引领,实施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武平兴贤坊、连城四角井、上杭瓦子街建设等客家文化保护项目,近5年累计投资140余亿元;同时重点建设福建永定土楼数字文旅产业园,建设上杭锡器工艺品制作基地、培田工笔画创作基地等特色文创产业集聚区,为群众近距离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打开一扇窗口。 ?

  同时,持续深化非遗活化利用阵地建设,成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建成传统工艺专题馆5家、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体验中心48家、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21个、传统工艺类非遗工坊30家。其中,连城连史纸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度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工坊。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文创产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 ?

  非遗+旅游

  让非遗“火”起来 ??

  日前,在新罗区龙门镇的沉缸博物馆内,一批前来研学的小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福酒酿造,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沉缸酒酿造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研学人员近10万人次。这是我市发展“非遗+旅游”的真实写照。 ?

  为了让非遗告别“养在深闺人未识”,敞开怀抱迎客来,近年来,我市组建闽西南营销联盟,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合力打造闽西南山海生态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跨区域“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 ??

  我市还公布了龙岩市第一批47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策划推出了“客家民俗风情体验”等7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并常态化在景区、文化街区开展非遗演出,促进非遗与景区、街区融合发展。 ??

  值得一提的是,“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和“畅游非遗名城·尽享古韵风采”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武平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上杭瓦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全国“非遗旅游街区”。 ?

  此外,我市持续打响文旅“客家美食宴”大赛、“客家非遗奇妙夜”、“非遗购物节”等非遗品牌,激发非遗市场新活力。2020年以来,共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达14.02亿元。 ?

  非遗+乡村振兴 ??

  让非遗“实”起来 ?

  漳平市农民画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注重农民画队伍建设和农民画技艺传承,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公益培训。目前画院有农民画家100多人,年创作作品1000多件,产值30多万元,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非遗+乡村振兴”,打造了56个非遗传统工艺特色村,全市共有4位代表性传承人获省级“乡村工匠”,有58位获市级“乡村工匠”。 ?

  为促进非遗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我市充分发挥漳平水仙茶、连城地瓜干等食品制作技艺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发展、非遗传承的双向共赢。截至2023年底,我市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带动乡村近20万群众就业增收;连城地瓜产业有效带动100多家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23年实现地瓜干全产业链产值145亿元、增长20%。 ?

  此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周周有戏看等活动,每年非遗“进乡村”演出500多场,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凝心铸魂。(池银花 张永辉)


原文链接: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fj/202412/t20241203_95666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