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仓遗址考古获突破性发现
十四仓遗址考古现场。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近日,由市文物局指导,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座谈会”在武清区河西务镇召开,8位国内考古、建筑考古、科技考古、运河考古、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领域专家及相关单位业务人员参会。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至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工作。本年度最主要的发现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该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巨大,属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元代运河漕仓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物资料。
与会专家在实地考察考古现场、观摩发掘出土遗物、听取发掘情况汇报、审阅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成果、充分质询讨论后,高度评价此次考古工作,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可见证中华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
此次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1538平方米,揭露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号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坐北朝南,长度约42.9米、宽度约15.2米,系由人工垫土基座、台基(包砖)、墙基、磉墩及排水沟等相关附属设施构成,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根据仓厫建筑基址墙基内侧均匀分布的2排9列磉墩,确认该建筑面阔十间,进深三间。此外,在南墙基外侧均匀分布有11列磉墩,尺寸略小于墙基内侧磉墩,可知建筑应前设有檐楹,其形制与《经世大典》《农书》等文献所载元代官制粮仓信息基本相符。建筑基址及废弃后倒塌堆积内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条砖、板瓦、筒瓦、重唇板瓦、兽面纹瓦当、嫔伽等,兼有少量瓷器标本。根据出土遗物、考古层位关系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建筑始建于元代,毁弃于明代早中期。根据发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营造方式、类型特征,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积内获取到的水稻、小麦植硅体,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组建筑为元代官制粮仓。
专家指出,通过2022—2023年的前期综合调查与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故道、引河、港湾、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关联遗存构成的元代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未来考古潜力与空间巨大。
与会专家建议,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尽快对本年度发掘区域进行妥善保护处理,做好周边重点遗迹埋藏分布区域现场保护,抓紧启动编制《十四仓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根据最新考古成果,对遗址边界做出准确划定。要秉持大考古理念,制定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对重要遗迹分布区域持续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揭示其年代、性质、功能与分布范围等。要加强考古整理研究,通过考古、历史文献梳理及多学科合作研究,为全面认识和系统保护十四仓遗址提供考古依据。建立十四仓遗址考古工作基地,为十四仓遗址后续开展连续性考古工作提供保障。
与会专家指出要基于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加强十四仓遗址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地位研究,包括元代漕仓体系研究、元代仓厫建筑遗址复原研究、历史环境专题研究、十四仓遗址遗产价值体系研究等,用于指导考古、保护管理、阐释展示等各项工作。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412/t20241220_68105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