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晒公共文化年中“成绩单”:郊区15分钟服务圈基本实现

时间:2019-09-20 来源: 作者:
今年上半年,闵行区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达标率达到100%;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约600余场,文艺指导3500课时;全区率先完成文化云盒全覆盖,4500个文艺视频、2000课时艺术精品课程直达市民家门口。8月29日下午,2019年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闵行区创建工作中期报告会举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基本实现。   优质文化资源向居村倾斜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呈现总量上升、质量提升、精准对应需求的趋势。今年,闵行区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总金额约1000万元,上半年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约600余场,文艺指导3500课时。集中配送的文化上海全景地图顺应市民文化旅游需求,集纳发布全域旅游信息,方便市民及游客更精准、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资源。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优质发展,闵行区持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加速下沉到居村。截至目前,闵行参与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达标率实现100%,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基本实现。同时,市、区、街镇公共文化内容配送资源向居村延伸,各类戏曲、曲艺类文艺演出、养生、科普、健身、亲子、阅读、市民文化赛事等适合百姓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持续向居村倾斜。上半年,市、区两级向居村配送额度分别占配送总量的40%、60%,向居村配送的场次数占总配送场次的60%。   总分馆制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截至今年5月,闵行已全面完成总分馆建设,形成总馆(区图书馆、群艺馆)分馆(街镇图书馆13个、文体中心含分中心20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城市书房12个、邻里中心82个、居村文化活动室497个、文化客堂间25个、农家书屋85个)三级架构模式,通过统一标识,统一挂牌,统一业务要求,统一资源配送,统一数字服务,统一绩效考核六个统一模式,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联动共享。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近年来,闵行区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平均每年新增文化设施面积2万1千多平方米;成功打造上海合唱节上海浦江沪剧节金平之夜上海南滨江广场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7千多场。   聚焦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闵行区不断吸纳供给主体,丰富供给内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平台效应凸显。今年,闵行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产品申报数相较去年呈倍数增长,最终共有159家社会主体、483项文化产品入选资源库,并通过额度分配的方式向各文化场馆、14个街镇文体中心开放点单。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多元。近年来,闵行区通过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制定闵行区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专项意见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当前全区共有52个文化类社会组织,每年直接参与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约40余个。培育扶持的群文团队以居村文化走亲的方式与周边社区交流互动;每年以群文团队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活动逾7000余场,团队直接参与量达20余万人次。   互联网时代,数字资源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一环。上半年,闵行文化云平台实名注册人数909671人,发布活动总量33120次,注册文化场馆数291个;十二艺节闵行区惠民演出、新疆喀什文艺演出、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决赛等活动的线上参与量近500万人次,全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参与量居全市各区之首。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特色库、闵行记忆特色影像资源库、闵图流媒体共享资源库、闵行历史文化地图特色库和群艺馆的合唱乐谱数据库、文化资源配送数据库、艺术慕课资源库均实现向市民开放使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资源更加丰富多元。520个文化云盒的投放实现了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铺设。

  下一步,闵行区将继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不断完善城市书房、文化客堂间、邻里中心、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等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使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