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建超: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

时间:2019-09-20 来源: 作者: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国情”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总体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态势。国情分析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旅游业成为中国增长最迅速的消费点之一,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幸福生活的刚需,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参考。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的发展在40年里经历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演变阶段。目前旅游业已经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业正朝着更新更大的格局转型升级。目前已有的旅游业研究包括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空间分异和政策影响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业发展基本现状有了较为科学的判断和深刻的认识。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很少从战略层面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旅游系统中核心要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尚不够完善。因此,归纳旅游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分析旅游国情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矛盾、新特征、新任务至关重要,也是未来制定旅游业宏观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科学基础。本文提出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旅游基本要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综合效应,并提出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模式导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基本分析框架  对旅游业而言,国情分析应从旅游系统的结构和要素构成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此领域,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系统模型,主要包括Gunn等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以及Mill等在Gun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G-M-M模型等。这些模型体现了旅游者和目的地的供需关系以及旅游活动空间流动过程。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多是针对中国的特点,对上述模型进行改进。其中吴必虎在G-M-M模型的基础上合并交通和促销成为出行子系统,并且增加了政策、环保和人力要素。杨新军等在Gunn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宣传促销子系统,说明供给要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尽管以上模型对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而言,上述模型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纳为“旅游三体说”,即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主体即旅游者,其所产生的旅游需求是旅游系统的动力。媒体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人和信息流动的物理和虚拟媒介,包括交通设施及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营销等。客体即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等。三者的同时出现产生了旅游活动,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旅游系统。这构成了旅游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式。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提出的模型多数没有重点强调假日制度因素对旅游系统的约束作用。旅游系统的研究源于发达国家,总体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和落实,假日制度不是一个最主要的约束变量,所以各模型中已经包含了出行时间充分保障的假设。国内学者对于假日制度对旅游影响也有相关研究,但大多侧重于其对于旅游需求的影响和其经济效应,缺乏假日制度对于整个旅游系统约束作用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已有旅游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除了主体、客体、媒体三大基本要素外,假日制度作为基本约束条件,决定了社会闲暇时间总量及分布,从而影响旅游活动的供需关系以及空间和时间分布状态。  1.2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来源于1978-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7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副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历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市和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 研究方法  主体需求指数。主体产生旅游需求,决定旅游需求规模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规模决定了潜在的消费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了旅游需求的强度和旅游消费水平。  媒体发展指数。旅游功能系统的中间媒介包括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交通、信息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设施。从交通运输角度看,交通线是影响旅游线路构成的基本要素。目前,公路和铁路仍然是中国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小型客车免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政策影响,自驾车逐渐成为普遍的出行方式,因此,本文采用交通路网密度和私家车保有量衡量旅游交通运输水平。从信息服务角度,在Vann等提出的切入研究旅游现象的四个方面中,中介组织包括被称为旅游行业的机构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机构,其中旅游企事业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旅游中介和交易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中介的结构。因此,本研究以网络普及率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数据获取性,采用旅游企业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衡量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媒体发展指标,指数越高,旅游交通可达性越强,信息传播速率越高。  客体供给指数。旅游客体即旅游目的地包含的吸引物、设施和服务。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客体可以理解为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的,旅游要素完备、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的内容是目的地旅游资源、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尽管全域旅游要素复杂,但是高等级的优质景区仍然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第一生产力,也是客体供给的核心所在。因此,本文选取AAAA级以上的景区数量代表优质旅游吸引物的供给状况,构建客体供给指数。指数越高,表示旅游客体的供给越充足。  假日约束指数。旅游是一项对闲暇时间连续性要求很高的活动,当闲暇时间连续性太低时,即使总量很大,仍不能有效释放市场需求。这种情形体现为旅游行程距离与消费与假期的长短呈正相关。黄金周是中国长假的主要形式,2018年“五一”3天小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4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1.60亿元,而国庆节7天黄金周,国内游客达到7.26亿人次,旅游收入5990.80亿元,是小长假的近7倍,长假期间旅游规模和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明显强于短假,这表明在假日总天数相近的前提下,假日结构对旅游需求的释放起到了更强的约束作用。因此,采用国内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长假天数占全年假日天数的比例之比来衡量假日约束作用,构建假日约束指数。假日约束指数越高,说明国内的假日制度越接近于理想状态,假日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旅游需求的充分释放。  2 结果分析  2.1 主体——快速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与逐步压缩的生活空间  快速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国内、出境、入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快速增长。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达4294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8.46%;旅游外汇收入1234亿美元,较1978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7.08%。从出境市场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30亿人次,较1992年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16.3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已经实现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人均出游次数达到3.6次,较1984年增长17倍。2018年,国内游客数量达55.3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86.89%。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与之相对应,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在不断增加。2000年国内城镇居民游客人次数构成中,观光游览占39.9%,度假休闲占16.8%;2016年观光游览占29.5%,度假休闲占30.1%。随着国内居民个人收入的快速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加、观念的更新,中国旅游业正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逐步压缩的城市生活空间。与旅游需求不断膨胀相反,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相比乡村生活的状态,城市生活空间在不断压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口从1978年的9.56亿人到了2017年的13.95亿人。历史上中国人口已形成了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的人口分布格局。目前,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但城镇化正在加速从人口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其中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又集聚形成城市群。从城镇化水平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6年的57.35%,2016年全国城市人口密度达2408人/km2,较2014年增长了1.78倍。全国19个主要城市群占据了25%的国土面积,GDP总量却占到全国的80.57%,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的62.83%。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仅占用2.80%的国土面积,却集聚了全国18.0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的近36.00%。在城市群内部,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较为突出。目前,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总量占比为10.10%;GDP占比为18.42%;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9倍;城镇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9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居民生活空间进一步压缩,由此产生旅游需求的城市化和城市群化,形成中国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未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群的建设,中国旅游需求市场将会呈现日趋极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2.2 媒体——更为便捷的交通运输和更加迅捷的信息传播途径  旅游媒体包括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近年来,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初步建成。201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0万km,公路总里程477.35万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65万km,高速铁路覆盖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比例达65.00%,“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将连接国内主要的著名旅游城市。自驾车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17年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8695万辆,汽车驾驶人超3.42亿人。便捷的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成为沟通旅游者和目的地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旅游业稳定持续发展。旅行社作为中介,可以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移动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使得在线旅游信息服务的规模快速扩大。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0%,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0%。互联网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线下服务的机票、火车票、酒店、旅游产品的预订,还可以提供线下不具备的景区实时信息、自助游攻略、网络游记、实景地图等全方位多媒体的旅游信息。专业的旅游服务机构优化了旅游者的体验,智慧旅游使得旅游活动的便民化,智能化、自助化特征日趋增强。  2.3 客体——旅游供给侧结构性短缺的总体格局  中国拥有着丰富自然地理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数量丰富的各类型旅游目的地。截至2017年,中国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世界遗产52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10个,旅游休闲示范城市10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6个,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10个,在建自驾车房车营地514个。旅游法人企业约4.5万家,其中星级饭店有1.16万家。然而,随着旅游需求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优质旅游资源供不应求。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供给过剩,新的产品和业态却供给不足。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过剩,但是休闲度假等新产品供给不足。结构性短缺造成假日景区人满为患,非假日却无人问津。旅游客体没有灵活应对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造成的变化,所提供的产品与日益多样、多变的需求不相匹配。此外,尽管2017年确定了三批全国506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约占国土面积1/6,但是因为处于初创阶段,对整体格局无实质影响。  2.4 时间——节假日制度设计  假日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效率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假日的数量逐渐增多。生产力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拥有较为完善的假日制度。中国假日制度先后经过四次大的调整,拥有全球最复杂的假日制度设计,假日类型涵盖了国际与传统、阴历与阳历、民族与地方等文化节日。按照2007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国共有115天节假日。从放假总天数看,中国目前全年公共假期天数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带薪休假落实较为充分,所以欧美国家的带薪年假能够保证在20天以上;东亚国家或地区带薪年休假一般要短一些,但起点最低的也在7天以上。  2.5 总体供需相互关系与发展态势  基于2002-2016年数据进行计算,由结果可得,中国旅游主体需求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媒体发展程度稳步增长。但是客体供给并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提升,而2008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为新假日制度实施第一年,也是假日制度对旅游系统约束作用的分界线。媒体的发达和便捷能够增加目的地可达性,提高出行效率,从整体上降低了旅游及休闲活动的成本,但同时也放大了旅游需求的效应,更加凸显出客体的供给不足。旅游需求增加、空间压缩,并于假期集中释放。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效率的增加扩大了旅游需求的效应,造成假期的道路拥堵,信息爆炸。旅游客体供给侧结构性短缺,呈点状分布,假期超负荷,处于浅层次消费模式,游客体验差,非假期客源不足。城市生活空间压缩导致休闲度假空间巨大需求,短途旅游成为主流,长途旅游受到抑制。东部旅游发展迅猛,中西部旅游发展受阻;城市群内部城市和城市之间旅游,城市旅游和城郊乡村全面旅游崛起;围绕城市群和城市郊区环城游憩带,不断催生各种创新性产业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总体看,基于主体、客体、媒体以及假日制度综合分析,中国旅游业呈现以下基本国情:  中国旅游业本质上是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根据国际相关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相当于同期法国、德国、美国1/2。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相当于同期美国城镇化率水平的4/5。中等收入人数将达到9.5亿人,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将达到70%。届时,中国人均出游将达到7次,总量98亿人次,相当于同期德国3/4、美国7/8。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相当于人均约4次。也就是说,相对于未来7次人均出游目标,中国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加速发展上升阶段,旅游需求在加速膨胀。如何满足“超级旅游”的游憩需求,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超级旅游”必然产生中国特有旅游“巨国效应”。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国内旅游市场和全球最大出境旅游市场。这种庞大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需求,且从发展趋势看庞大旅游市场需求导致旅游“巨国效应”,汽车时代,全球时代最为发达的交通网和互联网体系放大这种效应;这种效应反映了国内外旅游业中一个现实,即像这样“超级旅游”国家在全球旅游业发展格局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发挥着其他国家不能替代的作用;旅游业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领域影响全面提升,并导致全球旅游中心转移和旅游格局的重新划分。这种巨型旅游市场的内外消费格局和政策变化,都会导致全球旅游中心做相应的调整,进而影响全球旅游市场格局,同时也导致旅游业综合性战略产业地位全面确立。而从实际发展看,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点,在拉动消费、带动就业、促进开放、提升国民幸福感、优化统筹区域布局、促进脱贫致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巨国效应”不仅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供给优化,更需要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假日制度设计和客体供给规模和结构性短缺成为重要约束变量,从现有政策设计看,尽管带薪休假是解决旅游休闲时间保障的最理想目标,但是从世界经验看,经济增长速度与带薪休假落实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当经济增长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如GDP超过5%以上时,一方面社会工作对假期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财富大规模生产又不容许这种长期假日需求。因此,在现有发展阶段假日天数总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建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假日制度仍是假日改革的重点。同时,由于旅游业需求规模扩展和人口生活空间的高度集聚,在新阶段“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满足14亿人次的旅游休闲空间问题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诉求。因为,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空间功能转换而形成产业经济形态。由于供给不可移动,旅游不仅涉及产业要素,也涉及空间要素。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客观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中要关注庞大流动旅游者需求的问题,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从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从“静止户籍化社区”向现实“流动工作型社会”转换。  3.2 讨论  旅游基本国情分析框架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研判视角。无论在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决策导向上,还是在旅游地理学学科前沿发展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从理论价值看,中国旅游基本国情现状特征和发展变化,也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旅游地理学版图。因为旅游地理研究对象存在空间尺度转换,正在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或生态功能区旅游、从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从乡村旅游向文化功能区旅游、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和疆域旅游国际化全面拓展,这必然导致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一方面要求,旅游地理研究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需求在其领域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另一方面,随着旅游地理研究从传统景点线路研究逐步向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研究转型,需要从过去重视旅游者行为和需求预测到更侧重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影响研究,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到更关注与城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传统旅游产品规划到旅游生活方式规划等领域的全方位提升。  作者:席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孟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原文刊载于《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08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