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探海灯杆”亮相 金色祥云纹饰重现灯杆
原标题:颐和园“探海灯杆”亮相
图为昆明湖东堤的古建“探海灯杆”完成修缮。金伟摄
昨天,颐和园昆明湖东堤“探海灯杆”完成修缮,正式亮相。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缮根据历史档案,恢复了柱体上的贴金祥云纹饰,消失了百年的金色祥云又重现在灯杆之上。
“探海灯杆”是昆明湖东堤一个标志性古建,位于水木自亲殿的正前方,高约12.77米,主体由两根木柱构成,顶端用金属制的贴金云冠连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别看它叫灯杆,但实际上并不是用来照明的。”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告诉记者,100多年前,“探海灯杆”上曾经高高悬挂大汽灯,作为慈禧太后驻园的一个信号,“如果这盏灯还亮着,就表示慈禧太后在园子里。”
根据史料记载,1900年“探海灯杆”被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修复颐和园时又换了新杆,1989年时按照原样重新恢复。然而经过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加上灯杆紧邻水面,日积月累的水汽对这两根木质灯杆造成较大损害,急需修缮。今年上半年,上报市文物局之后,颐和园公园对“探海灯杆”启动了抢修工程。
颐和园基建队队长张京介绍,在施工前期,文物专家和施工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详细制定修复方案,最终确定将两根木质立柱进行整体更换。为了尽最大可能接近“探海灯杆”最原始模样,工作人员在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和老照片的前提下,将灯杆的表面进行油饰,还原了立柱的底色——中绿色,并且用传统的立粉贴金的方式还原了立柱上的祥云纹饰。
秦雷解释,在清末,“探海灯杆”的金色祥云尚存,但民国修缮时将灯杆上的贴金祥云去除了。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历了几次修缮,但均按照民国时期做法进行维修。
从昨天开始,“探海灯杆”正式对游客开放。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和游客,最佳观赏点位于昆明湖东堤和九道湾区域,可欣赏到完整的“探海灯杆”,并感受它伫立在昆明湖畔的壮观和独特。
- 1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廉政教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2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3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4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5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6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7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8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9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10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1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