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

时间:2019-10-15 来源: 作者:

  9月25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共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围绕“五个好”“四个改变”介绍漳州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表示将围绕“四个着力”,扎实推进富美新漳州建设,奋力当好“四个先锋。”

  图片1_副本.jpg

  漳州山水交融,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优越,是一座开放包容、闲适豁达、发展潜力十足的城市。从区位看,漳州左右逢源;从水土看,漳州物产丰饶;从生态看,漳州山清水秀;从民风看,漳州人民善良淳朴;从人文看,漳州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漳州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刚突破两千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47.6亿元,翻了近一番。

  邵玉龙介绍说,漳州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漳州110、首发“315”维权热线等6项经验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2017年被列为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商务110”“联合办税”“即报即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与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比利时英博、日本矢崎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漳州。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97元和18186元,分别是1949年的383倍和280倍。

  图片2_副本.jpg

  邵玉龙表示,对历史最好的庆祝,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漳州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四个着力”, 奋力当好“四个先锋”,谱写富美新漳州建设的新篇章:

  一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静态资源,当好“机制活”的先锋。漳州对内重在放权赋能,做优环境,激活资源,形成“叠加效应”。深化“放管服”改革,给政府权力瘦身,为市场主体松绑,有效降低要素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对外重在打开大门,扩大开放,引入资源,形成“鲶鱼效应”。通过引入外部资源竞争激活本地资源,加大与央企、省企、民企合作力度,积极参与“海丝”核心区建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独特优势,推动与台湾食品饮料、特殊钢铁、电子家电、石化等产业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办台资项目3153个,实际利用台资117.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57.3%,台塑、统一等13家台湾百大企业落户漳州。

  二是着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当好“产业优”的先锋。大抓工业,就是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实现工业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化;抓大工业,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比如,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资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百万吨乙烯、芒果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漳州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

  三是着力精准脱贫、补齐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当好“百姓富”的先锋。漳州聚焦短板惠民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教育事业发展,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25%,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施“医疗卫生事业三年行动”等活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办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2018年全市千人均床位数5.27张,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39张。

  四是着力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做到“表里如一”,当好“生态美”的先锋。用心守护漳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一体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设源头治理大数据库,提升治理实效和水平。比如,积极转变蜜柚产业生产方式,海拔500米以上的将逐步退柚还林,化肥使用降低40%,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既从源头上解决当地水和土壤的污染问题,又提升柚子品质。同时,强化生态理念,建设美丽家园,打造碧湖、荔枝海、香蕉海等“五湖四海”示范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开展提升老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十项行动”,实施百村富美乡村创建、百村环境整治“双百”行动,让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家园。( 陈建义 林达 薛艺勇/图文)

  责编: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