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杂”哉

时间:2019-10-17 来源: 作者:

知名学者、书法家汪碧刚将他的新著《未名墨语》归为杂文集。“杂”,确实是《未名墨语》的特色。一是虽为文集,却文图并收,既有各种活动的图片,也有名家的题词,还有自家的作品;二是虽为“墨语”,却绝不囿于笔墨、翰墨、文墨,而是书坛、艺坛、体坛、城市治理、抗击非典、社区治理、地铁建设等洋洋大观,出圈跨界。诚可谓,郁郁乎“杂”哉!

但透过“杂”的表象,可以看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核。所谓“形散”,是指《未名墨语》的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文事艺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神不散”,是指在这些看似“杂”“散”的表象背后,其实有一种精神一以贯之,有一条红线紧密串联。这种精神,就是崇文、尚艺、向美。无论是作为书法家关于书法的文章,还是作为学者关于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的论述,都体现了文化情怀、艺术理想和向美求美的自觉追求。

谈文论艺部分,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跟李铎先生有关的篇章。如《书法大家的别样人生》以点带面地讲述李铎自读私塾起至21世纪的头十年,既饱含感情,又文风朴素,雕刻其不同阶段的人生细节、艺术切片,既是难得的艺术家文献档案,更是深刻的艺术教育范例。它所叙写的李铎艺术人生故事,如李铎名字的由来,考入中南军政大学的曲折,肇庆剿匪的危险,留任信阳步兵学校的幸运,调任军博解说大队的历史性转折,与夫人李长华的爱情故事,由痴迷模仿郭沫若到开创自家面貌的临、立、变、创,用书法服务乡梓、服务社会、服务军队、服务国家的奉献精神,描写鲜活生动,令人赞叹;它所描摹的李铎先生形象,于滴水中见大海,于叙事中见精神,于细节中见肝胆,一个爱书法、爱艺术更爱生活、爱社会、爱军队、爱国家的书法家形象跃然纸上。

书写李铎先生的文章,《未名墨语》中还有很多。如评论类,《探幽索隐 继日以追》解读李铎先生艺术春秋,从理论体系、审美思想、艺术造诣、无私奉献等诸方面,阐述其书法艺术的特质和贡献;《墨海诗浪激千里》分析李铎的诗词艺术,既讲李铎的诗词,又讲其诗词与书画的辩证关系。如文献类,《壮哉 大家风范——李铎诗词书法展回访》《上海世博会做好书法大文章》《广集博采 深入精出——记李铎师生书画作品展》等,记录了李铎诗词书法展、李铎与上海世博会、李铎师生书画作品展等重要展览和事件,记录既有“事”,更有“评”和“论”,颇具文献价值。

这些与李铎先生有关的文章,“有意思”又“有意义”。“有意思”,是因为有很多饱满的细节、生动的故事,读来令人愉悦;“有意义”,是因为揭示了李铎先生取得成功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启发、启示、启迪。而能做到“有意思”又“有意义”,与作者有缘、有幸得李铎先生亲炙有关。

作为一名执着书艺的追梦人,汪碧刚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自然也成为《未名墨语》的重要部分。《敬畏传统 书为心画》《行书漫谈》《理解文化 认识书法》等文章,谈书法艺术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发扬传统,强调“人书合一”“人墨互磨”的艺术体验与生命体验;《恢复书法进课堂》《互联网时代汉字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着力培养书学理论人才和青少年书法人才》等文章,从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人才建设等方面为书法教育事业鼓与呼。书中所收名家评论和研讨纪要,呈现了一个他者视域下的汪碧刚,留下了一个书法家探索前进的艺术档案。全书最后收录的若干幅书作,则体现了作者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化视野和艺术风貌。

由此观之,《未名墨语》谈文谈艺谈天下事,可谓“杂花生树”。“杂”并不是“杂乱”,而是视野广阔、心系万有,是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是“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人生”的二而一。

于是,“墨语”便不仅仅是“私语”。

(汪碧刚著《未名墨语》已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于201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