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如何红火起来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建议,相关部门要发挥放活和管好的双重作用。硬件要配套,比如合理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等;软件要管好,充分研究“夜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环境等问题。
公共服务有短板,产品供给也有待丰富。“夜经济”的发展是餐饮、文化演出、休闲娱乐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过程。现在,一些城市的“夜经济”产品供给上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餐饮领域,没有形成特色。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逛夜市,但去的地方多了就发现,不少地方的夜市大同小异,售卖的东西也相差不多。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书店等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大多都早早关门了,剧场剧院的夜场剧目也不够丰富。”尹晓琳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发展“夜经济”需要激励企业创新,补齐消费供给的短板。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消费。发展“夜经济”,企业要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让夜间消费越来越红火。
丰富夜间消费“菜单”
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
“以前晚上出门总是担心赶不上地铁,现在周末地铁运营时间延长了一个多小时,逛街的时间又多了。”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医院工作的易超带着从老家来的父母到后海、南锣鼓巷等景点欣赏夜色,感受到不少便利。
为更好地满足百姓多元化消费需求,北京在助力发展“夜经济”时打出组合拳。华联购物中心在回龙观和常营启动了“深夜食堂”项目,还开设美食街,推出优惠举措;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让人们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服务消费者夜晚出行,北京地铁周末延长运营时间;首汽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通过奖励、优化约车系统等方式,引导车辆前往重点区域提供乘车服务;北京公交等APP及时更新夜间交通保障信息。
“国庆几天玩下来,感觉北京夜间游玩的去处变多了,从吃饭娱乐到文化活动,都有值得体验的去处。再加上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保障,体验很不错。”易超说。
随着“夜经济”的发展,各地夜间消费的供给不断创新和丰富。在上海,“上海美食节”“巨鹿路158美食夜市”等接连为人们的夜间消费带来精彩。一些企业也在探索“夜经济”下的新发展模式。北京稻香村通过延长售卖时间、组织线下活动如现场制作月饼,把中秋传统文化纳入到企业营销中,增加消费的互动性。“在文化体验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备货和改进。目前我们也与一些连锁便利店进行尝试性合作,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让消费者在夜间也能买到想吃的糕点和熟食。”北京稻香村副总经理王隽时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互联网在培养消费者夜间消费习惯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议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让“夜经济”的服务链条更加高效、精准。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陈丽芬建议,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夜间消费“菜单”,同时鼓励商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产品。
《 人民日报 》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