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大武夷山民宿产业带的构建与发展

时间:2019-11-27 来源: 作者:
近些年,我国的民宿业得到长足发展,带动了多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不仅促进了乡土资源的开发,服务了乡村振兴;丰富了住宿业形态,推动了住宿业发展的“中国化”进程;也促进了国民休闲发展,让民宿成为国民休闲的重要吸引物和业态之一。  一、大武夷山民宿带提出的现实意义  福建南平市提出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构建民宿产业带,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全域配置相关资源。民宿作为一种住宿形式,与城市星级酒店有很多不同,特点之一就是与当地社会和生活更加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地域性、文化性。从一个地区去审视和推动民宿业发展,有利于把握供求关系,更好地配置各类资源,从而实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古旅融合、山旅融合等。  二是有利于树立区域性民宿形象。民宿产业带概念的提出,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浙江莫干山、皖南徽派建筑等民宿片区,也就是旅游经济带、民宿有机板块、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形象。南平提出的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民宿带的思路,有利于构建区域性的民宿品牌。  三是有利于总体上调控供需结构。民宿带的概念,不同于具体的几家民宿,而是一个组团、一种集成、总体布局,就是既有树木,更有森林。把民宿作为一个旅游要素来把握,有利于统筹民宿业与武夷山的发展,有利于统筹民宿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有利于统筹民宿与其它住宿业态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调控供需关系。  二、构建大武夷山民宿带应关注的重点  构建环绕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的民宿带,是一种战略性的发展构想,不同于考虑投资一两家民宿,需要从比较宏观、比较全面的层面去把握。  一是树立整体性的区域形象。构建这个民宿产业带,应围绕大武夷山这个核心,借助武夷山客源市场的辐射和带动,逐步聚焦和形成武夷山民宿带的整体形象。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归纳提炼这个形象的主要内涵,规划出成系列的民宿产品形象,以此为总的要求和指引,指导周边民宿的设计开发,形成足以与武夷山形象相配套的民宿产品。  二是突显个性化的外在特征。这是民宿与其它住宿形态的显著区别。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千宿一面”的雷同化现象,让民宿成为类似流水线下的标准化产品;二是随心所欲地奇想怪创,让民宿成为幻想家的创作乐园,搞出一些没有地域人文根基的“怪胎”。而应围绕“大武夷山”整体形象,深深植根于武夷山周边文化的土壤,再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使所有民宿都富有个性和特色。  三是紧扣旅游休闲相关要素。欲把民宿发展为一个产业带,而非仅有单一的住宿功能,就必须对应其产品特性进行适度延展,紧密链接休闲度假的产品或要素,成为其消费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民宿业者应能够提供关联性的服务和资讯,更好地满足住宿者所需;另一方面,当地应配置高中低档的各类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多停留、多休闲、多消费。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内的一些民宿,普遍开展研学旅游接待,取得了总体不错的经营业绩。  四是健全市场机制与依法监管。全国民宿业的快速崛起,缘于从一开始就走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就是它最好的发展保障。民宿产业带的构建,应从一开始就注意这一原则,包括进入、设计、建造、经营,都应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行政力量尽量不要干预。政府部门所要做好的,是要搞好依法监管和保障,包括营造环境、维护公平、监督市场、组织考评等。  五是做好区域形象与对外营销。民宿产业带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谋划、运筹和宣传,对外要做形象广告、参加展销会、做网上页面等;作为参观学习样板和教学实习基地,是很好的对外宣传,例如,莫干山民宿就被浙江大学等作为现场教学基地。同时,民宿自身也要做好对住宿客人的服务和宣传,包括重视做好网络上营销,争取成为关注度和人气都比较高的民宿。  三、大武夷山民宿建设应格外注意的环节  从国内外民宿发展的情况和规律看,南平市、建阳区在发展民宿业时应格外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做好总体谋划与规划。民宿在全国范围内,总体上供过于求,盲目发展是有风险的。一要对旅游住宿供求现状进行评估,了解区域性需求规模与供给增幅,判断未来武夷山周边对民宿的需求量;二要理性定位民宿业,明确民宿与其它住宿业态的比例,包括与星级酒店、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露营地、农家乐等之间的关系;三要对民宿的存量与增量要统筹把握,既有的存量民宿应不断加以提升,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如书坊乡、黄坑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其民宿业态就属于这种情况;新增加的民宿应确定针对性要求,尽量树立民宿发展的新标杆;四要对民宿类型要有总体规划,根据大武夷山周边所吸引客源的特点,提出民宿产品应有的具体类型,如时尚休闲型、户外康体型、山乡生态型、老年康养型、研学家庭型、文化体验型等。  二是把握好入门关口。现在一些地区的民宿五花八门、供大于求、打价格战,造成经营服务的质量下降,一个主要原因是“入门失控”,缺乏最基本的把关和过滤。浙江和广东出台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都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准入门槛和审批办法,把开办民宿纳入管理体系。浙江松阳县是民宿发展的榜样,在依托和发掘传统文化方面卓有成效,一条经验就是严把“入口关”,不管投资和设计者是谁,都必须达到一些预设的条件和要求,才能够在松阳设计和投资民宿。建阳区出台的民宿管理办法,大方向上是对的,可根据供求关系的实际,调整民宿开办、经营监管等相关条件,要求必须做的和不能做的都要尽量具体,新建的和修缮改建的民宿也要有明确要求,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违规、不达标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三是引导挖掘当地文化。民宿的灵魂与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挖掘和文化再现。要重视“本土文化”这一核心,积极引导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营造氛围,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民情、民宿传承等人文元素,打造彰显生态绿色、生活美学、建筑创新的精品民宿;要充分挖掘武夷山文化、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本文化、建盏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夯实民宿产品的文脉根基,提升区域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要倡导融合发展导向,推动民宿与文旅产业融合、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推动旅游由分散观光向全域旅游转变中,打造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医疗养老、温泉养生、康体娱乐等相融合的民宿产品;要推动民宿与传统民俗文化对接,通过整合大武夷的“吸睛元素”,举办大武夷赶山节、民俗风情互动、生态田园观光、茶叶竹业鉴赏、农耕文化体验等,丰富民宿入住游客的休闲产品供给,实现“客流”消费向“客留”消费转变。  四是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民宿在不少省市,数量已超过星级酒店,如江苏省现有民宿已近3000家。对民宿的扶持发展,关键是要体现针对性,而不是大水漫灌、普降甘霖。可以借鉴全国各地对民宿的一些扶持政策:第一,对薄弱环节改造予以奖补,例如,山东省2013年出台对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改厕改厨”奖励办法,对符合标准的改厨改厕奖励1.6万元,大幅提升了其设施配套和服务水平。第二,对民宿证照申办予以支持,开办民宿需要4证——工商、卫生、食品、特种行业许可证,其中最难办理的是与消防相关的特种行业许可证。浙江省的做法是,委托当地派出所上门检查喷淋、灭火器、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操作技能共10个项目,如果都具备,即可颁发证件。第三,对民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营销宣传、税收收费等予以政策扶持。第四,把达到一定标准的民宿纳入政府采购、公务员出差的定点接待名录,浙江省就如此做。  五是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民宿业具有小而美的经营特点,要通过打造个性化、多样化的主题,引导民宿经营向主人文化、精致特色、人性化服务发展。要积极组织开展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知识和技能在内的业务培训。可邀请星级饭店管理专家、民宿经营先进典型进行授课,对民宿经营者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对民宿维护保养、客房布草、清洁卫生、员工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也可定期举办地方菜和家常菜比赛、房间收拾与保洁比赛等岗位技能大赛,以引领民宿行业的服务提升。也可像山东省及一些城市那样,组织村长、民宿业主到境内外一些民宿发展好的地方实地考察,以现场教学带动经营服务技能的提升。  民宿作为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一种业态,在初始阶段大多没有太高的要求,却会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一旦旅游业发展进入中等阶段,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民宿也自然要告别初级形态,进入到类似休闲度假单元的状态,外在特色、内涵充盈、精致轻奢、宜居宜闲将成为普遍性要求。因此,大武夷山民宿产业带的提出,既适得其时,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