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的政策影响

时间:2019-12-03 来源: 作者:
编者按:2019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研讨会第一板块“智库研究与决策影响”专题研讨中,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以《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的政策影响》为题提交书面发言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年,宋瑞瞩我谈一下社科院旅游研究的政策影响,作为社科院出身的老人,责无旁贷。回想一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开创时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那时还是社科院财贸所外贸旅游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是乔玉霞老师和张广瑞老师,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时的主要政策影响是财贸所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召开了四次全国旅游理论研讨会,分别是1980年北京、1981年杭州、1983年郑州、1986年南昌,因时借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的旅游发展急需理论支持,应当说我们没有缺席,发挥了作用。第二是提升时期,形成重大影响。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先生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那时我已经到财贸所,全面参与了课题,收获极大。课题设计、调研组织、形成思路、子课题安排、总报告,一环一环,最后形成了《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和《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两个成果。1990年,在长沙召开第五次全国旅游理论研讨会,发布成果。孙尚清主任和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到会,各地有12位省旅游局长参会,是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用刘毅局长的评价:这个课题成果指导中国旅游发展十年。不仅是观点,很多文字都被国家旅游局和各地直接使用,口号掌握群众,观点指引发展。第三是深化时期,基本上是靠张广瑞老师一己之力,整理国外的研究成果,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弟子,使旅游研究逐步深化。第四是发力时期,就是从1999年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组建,是在体制内开拓出一个新方式。对应中国旅游的腾飞:一是开拓之功,新机制、新方式需要摸索;二是社会之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拘一格,凝聚人才,形成影响;三是育人之德,这个时期也是旅游人才大量喷涌的时期,形成了梯队,培育了后劲;四是系列之成,通过《中国旅游绿皮书》为代表的系列成果,同时形成了一批规划成果,展示了研究力量,形成了平台;五是行业之引,成果引导、人才引导、规划引导,极大提高了社科院的行业声誉,也体现了科研作用;六是国际之声,社科院的旅游研究已经全面进入国际领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形成了积极的交流。中国旅游研究四十年,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二十年,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张广瑞老师。广瑞为人宽厚,性格温和,从容待事,深入治学。功莫大焉,善莫大焉。1986年,我还在商海挣扎,是他们施以援手,拉着我连滚带爬上了岸,此恩难忘。乔玉霞老师是参加过四野的老干部,也是宽厚温和,但是仍然单纯,有时像个中学生。我那个时候没大没小,一口一个老乔、广瑞,他们不以为然,合作愉快。1988年我要调到国家旅游局,广瑞是我的直接领导,还专门请我到他家里吃顿饭,夫人下厨,也是终生难忘。相识相交四十年,中心发展二十年,正是:  无中生有拓大荒,一路坎坷一路忙,  今日已达当日愿,自有后人论短长。  本来想写一段话,一不留神成了一篇短文。如果再写,可以成为一个回忆。今天想起,有两个遗憾:一是1990年第五次全国旅游理论研讨会之后,再没有开过,完全可以延续。二是始终想组建中国旅游学会,也曾经提过,没有实现。建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把这两个事情做起来,真正成为全国旅游科研的领袖,成为世界旅游研究的排头。  向各位老朋友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