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故事 穿在身上的风景

时间:2019-12-18 来源: 作者:

  在桂林市下辖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服饰是当地风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晒衣节”,集中展示红瑶同胞的传统民族服饰。这一天,家家户户把一件件红衣挂满吊脚楼的晒排和走廊来晾晒,成为深山瑶寨里的别样“衣”景。

  图片1.jpg

  图片3.jpg

  大寨村所在的龙脊梯田景区,有着“世界梯田原乡”的美誉。依托梯田风光,大寨村当天还举办红瑶服饰加工展演、“红衣定终身”集体婚礼、百名瑶嫂长发梳妆、抬金狗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红瑶有三怪,头发当草帽戴、手镯当耳环戴、衣服全是丝线带。”盘如帽状的乌发、形状偏大的耳环及丝线构造的服饰,是红瑶民族的标志性特色。其中工序繁复的红瑶服饰,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2.jpg

  图片5.jpg

  红瑶服饰上衫下裙,上衣有锦衣、花衣、青衣三种,裙子分为花裙和青裙两种百褶裙。服装配饰有头巾、肚兜、腰带、围裙、裙摆、绑腿、布鞋等,首饰是清一色的银饰。

  龙脊镇黄洛瑶寨村民潘继凤,是红瑶服饰制作工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潘继凤介绍:“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丝、纺纱、织布、刺绣、蜡染、挑花等,而刺绣和蜡染还能细分多种。”

  红瑶服饰没有图案样式,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一个瑶妹自幼学习这些繁复的服饰制作,待到出嫁时,才算基本掌握所有的技法。

  图片4.jpg

  “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这首民谣,基本勾勒了传统红瑶妇女的前半生。

  “红瑶花衣为全手工刺绣,一套衣服要花三年的农闲时间。”家住邻乡白面瑶寨的红瑶妇女龙回娟拿出一件半成品,向笔者展示反绣技法,不经摹本,只见一双巧手在背面上下勾勒后,翻到正面,花纹却十分齐整和精美。“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我们每年都举办两三期培训班。”龙胜县文化馆馆长邓龙雄说,近年来,文化馆通过开展蜡染和刺绣传习培训等举措,以“传帮带”形式培育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前些年,随着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妇女纷纷换装,不再一针一线地耐心缝制衣服,能够熟练掌握红瑶服饰制作全套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潘继凤说:“如今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外来游客对瑶族服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才重新拾起绣花针。”红瑶服饰成为黄洛瑶寨民族风情的重要元素,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滋养着红瑶服饰的生命力。

  潘继凤告诉笔者,村寨与旅游公司合作,2017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村民中分红最多者达2万元以上。此外,头巾、手帕、腰带等配饰的出售和整套服装的出租也有数万元的创收。

  黄洛瑶寨的年轻姑娘潘杨琴,是将红瑶服饰时尚化的尝试者之一。“为加深游客对红瑶服饰的印象和了解,近年来,寨子里的姑娘们会在一年一度的‘长发节’上组织一场民族服装走秀,将时装潮流元素与传统民族服饰进行自由搭配。”

  龙胜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依托传统民族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近年来龙胜县在每个乡镇重点打造一个特色节庆,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文化旅游饭。

  三月长发节、五月开耕节、六月梳秧节、七月晒衣节、十月开镰节等民族节庆在龙胜县各乡镇异彩纷呈,浓郁的民族风情令游客沉醉,而无处不见的,是那一件件红色的民族服装。(胡佳丽 文/龙胜融媒体中心供图)

  责编: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