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相得益彰
“可以用共享经济的思维发展农业农村。”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官张新红说,农村有很多城市不具备的优势资源,比如清新的空气、广袤宁静的原野、宽敞的住房、熟人社会等。“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农村的资源连接起来,比如私家菜园、私家果园、私家茶园;农村缺少的资金、人才、知识等资源,也可以通过共享的办法引进来。”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乡村经济离不开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在考虑地质环境质量、容量等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幸福产业和乡村经济建设更上一层楼。”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原司长姜建军说。
文化旅游是幸福产业的重头戏。张坚钟认为,要打造文化旅游融合新高地,必须跟区域内众多的相关产业共同成长、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
“其中最关键的是生活富裕,发展产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富裕幸福。”杨凌志认为,发展幸福产业,不仅仅是为“来村”的消费者幸福着想,也是为“在村”的农民幸福着想。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当地村民素质和乡风建设,盘活优势资源和要素,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畅通要素下乡渠道。“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满意。”
杨凌志表示,目前,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快慢不均。在资源要素方面,乡村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匮乏;地方投入农业农村缺乏硬约束,农村金融失血,“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依然突出;农业设施用地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问题也依旧突出。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必须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杨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