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白鹤梁:依水而生 依水重生

时间:2019-12-24 来源: 作者:

  在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有一道天然石梁,每逢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枯水季它就会露出水面,这一现象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自唐以来,文人墨客在石梁上或镌图画鱼,或题诗作赋,使得它在保留水文观测重要资料的同时,也成了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水中碑林”。

  近年来,重庆市涪陵区以白鹤梁申遗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活化与利用,使古老遗产不仅得到有效保护,还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成为涪陵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

  长江记忆

  白鹤梁是长江江心天然形成的一道石梁,长度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故称白鹤梁。为了掌握长江水位信息,早在唐朝广德元年,我们的先民就在白鹤梁上雕刻了两尾石鱼作为基准点,以石刻文字记录水位距离基准点尺度,以此方式记载长江枯水信息。

  时至今日,根据石鱼水标观测记录的水文信息已经跨越1200多年,留题108段,反映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延续时间之长、现存信息之丰富无与伦比,对长江流域的水电事业、桥梁建设、内河航运、农田灌溉、资源开发、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甚至在葛洲坝、三峡大坝的修建过程中,都参考了白鹤梁留下的水文资料。

  “以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长江水文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鹤梁题刻165段,除了记录水文之用的108段,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也在白鹤梁留下了墨宝。以黄庭坚为首,秦九韶、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篆、隶、行、楷、草等多种文字,令白鹤梁“水中碑铭”美誉名不虚传,这样一处集水文、书法、绘画、诗歌于一身的自然、人文遗产更是举世罕见。

  科学保护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随着大坝蓄水工程的启动,白鹤梁永久地被淹没在长江水位之下。如何改变白鹤梁被永久淤埋的命运,成为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三峡大坝尚未动工之前的1993年,国家文物局已经就白鹤梁的保护问题开启了论证,历经10年,最终先后形成了7个保护方案。在经过仔细调研、反复论证之后,最终确定按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的保护方案修建水下博物馆。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投资1.93亿元,于2003年开始兴建,在经过7年漫长的修建之后,终于在2009年正式完工,对外开放。

  “无压容器”原理就是在白鹤梁题刻比较集中的中段东头70米左右的题刻水下原址,修建一个内外都有水的无压力保护壳体,将长江的江水经过过滤后再注入保护壳体内;游客可以乘坐长达91米的电动扶梯深入水下,经过约150米长的水平交通廊道到达参观廊道,通过23个水下观察窗口近距离欣赏保存在水下原址的古水文题刻。

  “这个无压容器就像一个倒扣的盆一样把石梁罩住,容器内注满经过净化的长江水,与外界压力保持相对一致,容器本身不承受压力。这一方案完全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不改变原状,也不改变其与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采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保护文化遗产,是迄今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白鹤梁的保护与利用,为世界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

  笔者发现,相比4年前,水下遗迹看得更清晰了。为了让游客更清楚地观赏白鹤梁,博物馆通过摸索,逐步掌握了保护体内水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优化创新了航空有机玻璃工艺,有效解决了白鹤梁身处长江之下,观察窗的抗高压、抗冲击、抗衰老、透光性、稳定性等问题,突破了玻璃观察窗清洗、更换等重大技术难题,并装备了国内文博界唯一深水照明系统,保证题刻清晰可见。

  为了更好地保护白鹤梁,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以后,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长江水位、流量、流速与补水量的动态平衡数据库,消除了最高水位40米的强压和32米落差对保护体结构及文物本体安全的威胁。通过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题刻保护管理中,提升了题刻展示效果,同时还阻滞藻类生长,保证了石质题刻状态稳定和体内水质的改善,更有效地保障了白鹤梁的安全。

  201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调研白鹤梁时,提出在今后的提升改造中,要更加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提升观赏白鹤梁的方便性。为此,2019年,白鹤梁推进水下电动扶梯改造项目,完成水下廊道文化创意展示初步方案,拟用声光电等科技方法将白鹤梁的文化元素植入水下廊道空间,进一步增强体验感和科技感。

  启动申遗

  2018年5月,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调研白鹤梁时指出,题刻集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是世界级宝贝;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将其打造成为长江历史文化的绚丽名片。

  为了更好地活化白鹤梁题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11年涪陵区就启动了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2014年,《重庆长江白鹤梁题刻保护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我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经过8年漫长而艰辛的工作,有着申遗三大要件之称的申遗文本、地方立法、文物保护规划均已完成。

  2019年,涪陵区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一步明确申遗工作由区委主要领导、三峡博物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落实申遗工作专项经费220万元,用于申遗工作基础研究、编制白鹤梁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加强宣传等工作。同年3月,重庆市组建代表团,赴国家文物局汇报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并举办“追溯长江历史 弘扬人日修禊”为主题的第七届人日修禊活动。5月,“2019白鹤梁·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白鹤梁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涪陵,探讨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白鹤梁的保护与申遗工作被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今年6月,白鹤梁题刻参加2021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成为5个预备项目之一。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表示,加快推进申遗工作,对增强白鹤梁题刻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活化利用

  冬日的涪陵,随着三峡蓄水,水位接近175米,“高峡平湖”美景怡人。江水深幽,倒映出两岸绵延的群山翠岭;远山如黛,百里画廊徐徐展开。而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一群青春活泼的学生们正在白鹤梁参观学习。

  近年来,随着研学旅游的兴起,白鹤梁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科普教学,从参观游览再到学习传统拓片技艺,一步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热情,使得同学们不仅能体验中国古代传统水文、人文魅力,更懂得珍惜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数据显示,自2018年白鹤梁被正式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白鹤梁共接待近百万名青少年开展研学游活动,通过知识讲解、科普问答、趣味游戏、拓片体验等研学课程,同学们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鉴于白鹤梁具有无与伦比的水文、人文、艺术价值,2016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全国64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以专家评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首批8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今年6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全球水博物馆年会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市召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围绕“科普社会教育活动”主题展开发言,向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介绍了该馆举办的“首届石鱼出水兆丰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人日修禊”书法研学、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研学活动、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巡展等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菲利普·贝斐然激动地说:“你们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这么好,在世界范围都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这些科普社会教育活动让水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但全世界对你们的了解还不够多,世界欠你们一个深情拥抱!”

  2019年,涪陵区借助重庆市“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再一次向全国观众和游客推介白鹤梁,并承办2019年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会议,推动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工作创新发展。同时,博物馆正策划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举办展览和申遗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白鹤梁的国际影响力。

  在古代,白鹤梁依水而生,在今天,白鹤梁依水重生。如今的白鹤梁,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旅游产业的布局,大力推动着涪陵文旅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