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应当有可持续性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扶贫工作中,旅游业因其良好的发展潜力,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另据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25个省的101个扶贫监测点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为4796人,占脱贫人数的30.4%,监测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23元。
在2020年高质量脱贫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各地依托旅游业开展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景象方兴未艾。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旅游扶贫要以政府为主导,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区域发展差异的同时,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与保护结合、扶贫与扶智融合。展望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要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从经济扶贫转向多维扶贫,从基于战略的宏大叙事转向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微观关怀,进而更高质量地推进扶贫工作。
相比其他扶贫方式,旅游扶贫的优势在于:第一,贫困地区自然或区位条件的相对劣势,保护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资源条件;第二,旅游业关联性强,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多产业共同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多工作机会;第三,旅游业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第四,发展旅游业可以激发当地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总体来看,旅游业是已被验证的发展中国家重要脱贫方式。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旅游业在其中20个国家的出口收入来源中位居前列。
依托旅游业扶贫,应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实现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旅游扶贫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柔性”的操作,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充分理解扶贫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到扶贫的社会目标是“打破社会生态的贫困平衡,构建富足平衡”。另一方面,在旅游扶贫中,要注重速度与效果的平衡,认识到扶贫的个人目标是“从低物质均衡的原生幸福到高物质均衡的次生幸福”。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多元产业,保护古村落的原始生态。同时,也要适度调控发展速度,适应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展现扶贫工作的“柔性”和“温度”。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