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系统性乡村更新计划德国小乡村重现发展活力

时间:2020-01-06 来源: 作者:
脑上调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杜罗特的另一番景象:墙皮脱落的房屋、斑驳坑洼的路面……如果不是照片里的私家车,人们很难相信这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乡村的模样。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杜罗特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珀尔介绍说。伴随着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经济的起飞,传统农业逐渐退出杜罗特,上班族成为居民主体。现代化的自来水、煤气管道和私家车,与硬化路、钢筋水泥和新型装潢材料一同来到杜罗特,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杜罗特在与城市的竞争中逐渐丧失吸引力,衰落便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原有的谷仓马厩纷纷遭到废弃,全村农户的数量降至个位数。”珀尔告诉记者,到90年代时,村里随处可见屋顶坍塌的破旧房屋,整个村庄的面貌破败不堪。

  为应对乡村的衰落,从80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推动系统性的乡村更新计划。感受到危机的杜罗特民众,也将改造村庄提上了日程。

  “我们对乡村的‘美丽’有了新的理解”

  杜罗特改变自身面貌的第一步,从改造房屋开始。珀尔展示了一张1992年的规划图,这是村庄规划师贝恩哈德·巴克斯为杜罗特设计的蓝图,里面密密麻麻标注了几十栋计划改造的房屋。1993年,第一栋房屋改造完成,此后陆续有40多栋房屋被改造,至今规划仍在稳步推进中。

  珀尔介绍说,房屋的改造完全基于业主意愿,村庄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然后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支持,对愿意改造房屋的村民给予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刚刚我们看到的很多乡村建筑,都是谷仓改造的。”珀尔拿出一张张房屋今昔对比的照片。

  原本光秃秃的谷仓屋顶,被开出多个玻璃阁窗,采光极佳;超出一般建筑的层高和框架结构,也给内部装修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这种改造建筑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改造房屋的同时,对村庄的整体美化工程也同步开启。早已荒废的护城河沟渠,被改造成生态漫步道;废弃的手压水井和蓄水池,则改成了街道景观和小公园……在杜罗特,这样的“废物利用”几乎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景观的改造,都是村民自发通过义务劳动来实现的。

  “在过去,人们觉得越是像城市里的工业化的材料就越好。现在,我们对乡村的‘美丽’有了新的理解,要保持和回归乡村的‘野趣’。”珀尔在一座PVC防水板包裹的房屋前说。

  这种装修风格,在杜罗特曾一度非常流行。现在,天然的砖石墙面和环保涂料,已经成为改造装修的主流,甚至原本水泥覆盖的路面也重新恢复为砂石路,以利于排水和植物生长。

  村容村貌和建筑的变迁,顺应了德国民众对高品质同时有别于城市的生活追求。杜罗特的变迁,正体现着这种新的乡村发展理念。

  “农村发展的未来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

  建筑的更新、风貌的变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但是,要把人留住,乃至吸引更多人来到村里,还需要更多举措。尤其是杜罗特地处偏僻,交通并不算便利。

  杜罗特人最终想到了一条出路——将村庄发展与艺术相结合。从2009年开始,杜罗特开始与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合作:优美的风景和热情的村民,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们也通过作品,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创造力。

  在村外的葡萄园里,学生们在葡萄架旁安装了鱼形装饰,原本普通的农田,看上去像是有鱼群在葡萄园中游动;附近的山顶上,村民在艺术家的建议下安装了大型石桌,不但学生们可以在此上课,村民和游客也可以登高俯瞰乡村美景,品尝当地的葡萄酒……“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创作,使杜罗特成为这一地区颇为有名的郊游目的地。”珀尔说。

  伴随着艺术家和游客的到来,更多原本空置的谷仓被改造为度假别墅和工作室,不但房屋资源被盘活,葡萄酒庄的生意也因此兴旺起来,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额外收入。杜罗特的知名度也在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定居。“现在我们村里的年龄结构明显年轻了,新迁入的年轻家庭以及新生儿的数量都在逐渐增加。”珀尔有些得意地对记者介绍,现在常有年轻人来村里找房。

  杜罗特因为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德国“我们的农村有未来”竞赛活动中获得金奖。回溯过往乡村更新改造经验,珀尔认为,尊重村民意愿,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着眼长远进行规划,是杜罗特得以成功的关键。德国《莱茵日报》曾评论说,正是村民们认识到村子的内部发展比外部环境更关键,杜罗特才能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个更新项目。

  诚如德国前农业部长克里斯蒂安·施密特的评价:“农村发展的未来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他们必须通过自己来改变家乡的命运。杜罗特这样的村庄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当代农村发展提供了范本。”

  

  《 人民日报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