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持续迸发活力 行业发展平稳推进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对2018年我国景区发展现状、景区投资趋势、消费需求与服务质量评价等进行了梳理。根据《报告》中发布的景区气象指数,2018年整体景气状况变动平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小幅波动,全行业平稳向前推进,景区企业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行业呈现新特点
2018年,旅游经济继续以高于GDP的增速较快增长,景区行业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了几个新特点。
观光游市场地位3年来首次上扬。调查显示,2018年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游客,观光游览为主要出游目的的游客人数占比自2016年以来首次上扬,表明观光游的基础地位不变。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战冬梅分析认为,对游客来说,虽然2018年人均出游率达到4次,大量首次出门的游客依然青睐观光游,而对反复出游的游客,国内众多的观光型景区在短期之内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景区运营主体来说,经过近几年的沉淀、转型、升级,找准目标市场、提升品质服务,也是吸引游客观光出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力度进一步扩大。2018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推进更大范围降价、更大力度降价,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类景区持续升温,文化活动受到热捧。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表明,过去一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大趋势越来越明显,非遗、自然遗产旅游深度融合的体验活动持续走热,文化展演、博物馆以及主打文化IP的景区逐渐赢得游客喜爱。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受到游客广泛欢迎。2018年,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活动明显增多,半数以上的研学旅游包含红色旅游目的地,或者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年轻人在游客群体中开始占据多数,游客结构在悄然年轻化。红色旅游景区与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对年轻游客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红色旅游+影视+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观光度假+红色旅游”、深度体验等新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
夜间旅游潜力巨大。随着旅游消费的日益多元和旅游供给的提质挖潜,加上全国各地频频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夜间旅游正吸引着来自产学研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显示,夜间旅游参与度高、消费旺;夜游消费潜力巨大,人均体验两晚;夜游需求日益多元,文化体验为重要组成;夜游市场品质可控,七成游客仍期待提升;中青年情侣、家庭夜游占主流,18点—22点为黄金4小时;夜间旅游供不应求,旅游投资蓄势待发……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呈现新趋势
《报告》显示,从目前的资本市场来看,跟文化基金相关的纯文化基金有几十只,纯粹的旅游基金不到十只,但基本所有的基金都有涉文旅内容。投资机构最青睐的则是国企和一些有成熟IP的企业,且所投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涵盖景区的。
战冬梅分析,文旅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文旅投资想象空间巨大,量的增长没有现实的瓶颈,而且跟一般的第三产业相比,文旅服务的价值有一个充分的价格弹性,对消费者来说不敏感。二是有非常好的延展性,嫁接能力较好。三是国家政策支持,得益于文旅融合的良好态势,政策层面的支持比较多,文旅行业在并购过程中具有相对多的灵活性。她同时指出,文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存在着一些劣势。一是企业的管理规范性差强人意,受行业本身特性影响,部分文旅企业注重的是感性管理。在规范性上,相比于其他行业同级别的公司,旅游业可能很多都达不到证监会的要求。二是盈利周期长,文化行业需要的是耐心和坚守。需要尊重市场、尊重时间,而调研中发现跟风的文旅企业比较多,只抓卖点、吸引眼球的公司不在少数。三是业务支撑性不强,缺乏可持续性。很多文旅企业的利润来源比较单一,企业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总的来说,景区类上市公司呈现总体向好但局部堪忧的基本情况。
2018年景区行业15家A股上市公司中,宋城演艺以营业收入32.11亿元位居行业第一,云南旅游以年净利润20.26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国旅联合公司1家处于亏损状态。
其中,传统山岳类景区上市公司表现欠佳,业绩暗淡。受国内景区门票降价政策影响,近千家景区减少了门票收入。峨眉山A、长白山、三特索道、张家界、丽江旅游、黄山旅游等6家上市山岳景区业绩偏“暗淡”:张家界、峨眉山A、黄山旅游、丽江旅游营收都同比下滑,张家界、长白山、丽江旅游的净利润都同比下滑;黄山风景区自2014年至2018年,游客量增速已是5年连跌。三特索道因售卖资产使得净利润达到1.35亿元,是近五六年来首次为正,但非净利润只有约500万元。这几家企业近几年一直在寻求业务突破,实现转型,但成效并不显著。
市场呈现新变化
2018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持续对我国景区消费主体的市场需求、消费偏好以及服务质量评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较2017年有几个显著变化。
同比2017年,团队游客在50公里以内的距离上出游率大幅上升,151—500公里以内大幅下降;散客在301—500公里的出游距离上出游率大幅下降,在1001公里以上的出游距离上出游率大幅上升。
而在游客群体特征上,国内游客主要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这说明游客更加注重的是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分享快乐,这与大部分入境游客的出游特征形式一致,但他们与国内游客不同的地方在于,驴友等自助游占比达到10.2%,这体现出入境游客更加细化的市场特征以及更具冒险精神的个性特征。
在消费偏好方面,国内不论是团队游客还是散客群体,选择游览/观光作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游客数量占总游客数量的64%、63.7%,近3年来观光游占比首次上扬。休闲/度假类游客占比排在第二位,比2017年有所下降。商务、会议、文体/教育/科技交流、宗教朝拜、健康医疗等游客的比例还较少,但潜力巨大。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中,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入境游客与去年相比下降了近5%,游览/观光的入境游客同比提升了11%,休闲/度假的入境游客同比提升了4%,商务类型的入境游客同比有小幅下降。
从入境游客在中国主要接触的景点、活动或风土人情来看,有24.2%的入境游客观赏了山水风光,19.30%的入境游客观赏了文物古迹,8.6%的入境游客体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15%的入境游客享受了中国的美食烹调,8.6%的入境游客体验了购物消费,1.8%的游客参加了节庆会展,值得关注的是,有12.1%的入境游客体验了中国的乡村度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吸引境外游客来华的主要旅游资源,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开始提升。
《报告》还显示,国内观光游客人均花费集中在3000元以下,其中以500元以下的散客占比最多,这说明国内游客的消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入境游客人均花费集中在1001—2000美元,这说明入境游客的消费支出能力远远超过国内游客,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能够有效提高景区收益。
游客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评价方面,2018年国内游客与入境游客对景区景点的满意度指数分别为8.07、7.55,均处于“基本满意”水平,相比2017年有所提升,入境游客对景区的服务质量满意度则有较大下降。
- 1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2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3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4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5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6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7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8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9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0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1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