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俗历久如何弥新
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追根溯源,春节民俗的形成依赖于传统农耕文明,远古先民根据自然气候和万物生长特点深化了对岁年、节令的认知,其生产生活也大致随节气律动而变化。在《诗经·七月》中,古人依节气变化而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鲜活场景便体现了这一点。久而久之,人们将这种认知延展到更为深层的文化与情感层面,并以独具地域风情的风俗符号将其继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标志。
时过境迁,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工业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让人们逐步减少了对土地、气候等自然要素的依赖,附着在此基础上的节庆仪式也不断褪去原始的色彩。伴随社会转型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世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已十分少见,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拢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中时,其背后所继承的年俗也很难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延续与发展。此外,新科技、新观念的涌现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这些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形式不断式微。
年俗确实在变。比如,“反向春运”“电子花灯”“旅游过年”……这些被统称为“新年俗”的形式正以其便捷与时尚不断走俏,成为人们寄托情思、传递福祉的新符号。新年俗“形”变“神”不变。“反向春运”折射了父母对游子的牵挂,凝聚的是割舍不断的亲情;“电子烟花”点燃了人们欢庆佳节的热情,点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旅游过年”则以新的空间承载了人们期待万象更新的愿景。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中国传统年俗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换新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合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在凭借自身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与文化积淀,让春节民俗不断革故鼎新、吐故纳新,由此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奔涌向前,推动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民俗必将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间,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构建起活态化的新样本。
- 1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廉政教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2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3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4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5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6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7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8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9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10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1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