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运记忆越来越暖(民生观)
春运途中,越来越多的赶路人,正实实在在地体味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近,一年一度的春运又拉开了帷幕。网络上,一则“春运记忆”的视频触动了不少人的心。视频里,20年前的春运“出门靠大巴、火车坐绿皮、熬夜睡大厅”。20年后,高铁通四方,使用线上支付、刷脸检票的人不断增加。20年间,春运里的回家路变得更快捷、更高效。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春运记忆。小时候,父母每年春节都会带着我回外婆家探亲。外婆家在乡下,从城里出发,得坐将近3个小时的大巴,中途还得来回更换线路。坑坑洼洼的土路、车辆扬起的灰尘、颠簸摇晃的车厢,构成了我对春运的最初印象。如今,1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村庄间都修建了平整的公路,开着小轿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回到外婆家。家里,摆上桌的团圆饭热气腾腾。
跟我一样,这些年来,许多人都亲历了春运的变迁:出行选择更多了,高铁站点越来越密,民航、公路、水运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线路日渐丰富,相互之间的接驳也越来越顺畅;出行更高效了,手机一键购票,改签、退票都可以在线完成;服务更智能了,从检票时的“刷脸进站”,到候车厅里的问询机器人、智能寄存柜,科技元素的加入,不断提升着旅客的出行体验。
这些变迁,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春运途中,越来越多的赶路人,正实实在在地体味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出行日益快捷、方便的同时,对于低收入群体,社会也应该持续关注,继续温暖他们的返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高铁票,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通高铁,守护着底线的公益性“慢火车”,该保留还要保留;买票难买票贵问题,也要尽可能多帮助一些。今年,海南为部分农民工提供每人最高300元的春运路费;陕西开设农民工专列,让农民工能够乘坐免费高铁回家……这些善意的举措,必将成为农民工兄弟暖心的“春运记忆”。
祝愿春运路上的每个人,都能顺利返乡,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
- 1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2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3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4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5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6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7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8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9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0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1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