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源人家》泥土中嗅到文化的缕缕芳香
由于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而东部大都为丘陵和平原,这样的地势,决定了我国境内大部分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而从南往北流的湘江,源起南岭构造带中的都庞岭与越城岭之间,南高北低,滔滔的湘江水,由南向北流进洞庭湖,流进长江。
古籍《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对湘江的起源均有记载。特别是东汉末年应劭为《汉书》作注更为明确:“ 湘出零山,盖山之珠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具体讲明了湘江源头位置。
湘江自古为中原进入岭南的要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凿灵渠,将三分湘水引入漓江,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湘江更成为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航道。
群山环绕的石柱村(蒋周洪/摄)
湘江是中原文化与北越文化交汇融合的纽带,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若干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与北越文化在这里几乎实现了完全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魅力又具包容开放性的岭南文化。生活在岭南大地的兴安人民,兼具多民族习性,亦柔亦刚,义勇当先。兴安的地域文化同样具有包容性和独特性,从兴安马仔调、灵渠古乐到五月端午划龙船;从各类节庆文化、舞龙舞狮放牌灯到地方美食桂林米粉等等,既有中原文化印记,又蕴含兴安本土人文传承,独具魅力。
《湘江源人家》是桂林市兴安县政协办公室继《桂北老家》《灵渠人家》之后,由桂林文化名人、桂林市文联副主席、桂林电视台原副台长钟毅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彭国斌共同创作推出的第三本反映兴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著。
作为“记住乡愁”的系列作品,《湘江源人家》 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作者在展现兴安境内湘江流域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人文色彩的基础上,以散文式游记的形式,使整部作品字里行间闪耀着赏心悦目的美,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如《门前一条弯弯的河》,把乡村生活融入自然景观,娓娓道来,“竹篱茅屋趁两斜,春入山村处处花”。小桥流水,成群的鸭子,游弋的小鱼,甚至连青年男女嬉闹、笑骂声都是那么的悦耳。
作品还突出了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以情感人、以景动人,如《湘江源人家》中讲述民国先贤石中桂的故事,“一柱人间标正气,万峰天表拱佳城”,烘托出革命先贤德才兼备的品行,以情化人,教育后代做人做事的规矩。
浪上春花(唐筱华/摄)
围坐火塘边喝油茶(唐筱华/摄)
近年来,兴安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中,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的改厨、改厕、改圈的农村“三改”工作,极大优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实施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使广大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事业正方兴未艾。
兴安县政协办公室充分发挥文史调研优势,与本书作者一道连续三年推出“记住乡愁”系列专著,以兴安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展示独具魅力的兴安文化,不仅能勾起兴安人爱家恋家的乡愁思绪,也为兴安的全域旅游注入了文化活力,让兴安的乡村旅游更散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泥土芳香。(兴安县政协供稿)
责编:张阳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