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野生动物频现

时间:2020-03-13 来源: 作者:

  近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道路养护员谭友铅在维护公路时遇到一只大熊猫宝宝。这是该保护区疫情防控一个多月以来,保护区内的村民再次遇到大熊猫。另据多名道路养护工反映,疫情防控期间,扭角羚、中华鬣羚、斑羚、小熊猫、豹猫、狼等10多种野生动物出没于道路及周边,出现频率为往年同期的8倍以上。
 
  大熊猫出门溜达
 
  其他野生动物也频频出没
 
  一个刚下完雪的清晨,谭友铅像往常一样去维护路段。上午10时左右完成养护工作后,他骑上三轮车准备返回,突然看见远处有只黑白色、圆滚滚的动物从树丛里钻出来上了公路。“当时心里一喜,就觉得是只大熊猫,这也是我第一次遇见野生大熊猫。”谭友铅激动地加快了骑车速度,看到是只大熊猫宝宝。这只大熊猫宝宝也发现了谭友铅,于是就沿着公路小跑起来。谭友铅怕它在公路上遇到危险,就想把它引回山林。跑了300米左右,谭友铅最后与另一名巡查公路的工作人员一起将这只大熊猫宝宝引到山林后才放心离开。谭友铅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
 
  2月21日下午3时左右,村民周帅看见河对岸有只大熊猫在悠闲地“散步”,他也是第一次在野外看见大熊猫,于是用手机拍摄下来。
 
  “这一个多月,野生动物出现在公路及周边明显比原来多,几乎每天都能遇见,甚至一天能碰见好几种,雪地上的野生动物足印随处可见。”60岁的王家福和其他公路养护员都发现了这种现象。这段时间,坚守岗位的道路养护员们,用手机拍摄下他们看到的斑羚、小熊猫、扭角羚、岩羊群,还有带着小崽的中华鬣羚……
 
  人类活动减少
 
  野生动物活动半径扩大
 
  据卧龙交通局统计,自疫情发生特别是防疫工作开展以来,来往过境车辆累计不足1万台次,而去年同期则超过8万台次。春节期间是一年中车流量最低时期,也是一年中野生动物出没相对频繁时期。根据对25名公路养护员问访时发现,这一个月时间,他们遇见的野生哺乳类动物频率是以往同期的8倍以上。
 
  对这种现象,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推测:“那只亚成体大熊猫约1岁半左右,其步伐敏捷动作灵活,可以排除生病求助的可能,应是出来溜达玩耍。那只成年大熊猫,从其行为来看也是健康的,也是出来玩耍的。过去,基本上是生病和老年个体求助的大熊猫才会进入人类活动区。这次大量动物出没于公路、村庄,应与受疫情影响,人们外出少,过往车辆急剧减少有很大关系。人类活动干扰减少了,野生动物自然扩大了它们的活动半径和空间。这么多种类的动物被偶遇说明,卧龙多年来开展的科学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使生态系统保持了良好水平,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卧龙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卧龙同时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开放式保护区。国道350从卧龙横穿而过,将保护区一分为二,区内120多公里的路段被称为“熊猫大道”。这条进藏道路也是区内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近年年均过境车辆近140万台次,这在全国保护区里也是车辆、人员出入最繁忙的道路,远高于其他保护区。
 
  据悉,每年仅盛夏时节,从卧龙保护区过境的人员估计在100万人次以上,沿途美丽奇峻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过客停车驻足欣赏。其间,也有不少人误以为自然保护区是风景名胜区,无视野保警示标志,躲避巡护人员的监督进入禁区等越界踏访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也极大地增加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难度。
 
  爱护野生动植物
 
  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减少出行,野生动物就在村庄、公路上演了一场场走秀大片。野生动物嗅觉、听觉灵敏,会主动避开人类干扰,人进则动物退,因此人类活动的干扰无形中压缩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若人类活动范围持续扩大,将威胁它们的生存空间。段兆刚对记者说,保护区不等同于风景旅游区,我们在此提醒广大群众:进入自然保护区要严格遵守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验区内要服从保护管理机构的管理,严禁进入其他区域。
 
  疫情过后,社会对生态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将有所提升。卧龙全域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就是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段兆刚说,当前保护工作压力很大,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技术和管理方式、方法,提升保护和管理水平,也期待随着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保护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