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桃源村:党旗飘扬处 脱贫闯新路
福建省建瓯市水源乡桃源村位于建瓯市东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南平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共有人口1071人,土地总面积14692亩。早在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已达30.34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5元。桃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 “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村镇” “南平市第十届文明村镇” “南平市第十一届文明村镇” “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此外,桃源村(桃源锥栗)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高位嫁接,现代农业引领富民强村
桃源村立足实际,由村党支部牵头,广大党员带头,以合作社为发展基础,采取“村党支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户+知青”的模式,率先在全省成立桃源美丽乡村建设股份制合作社,着力引导村民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村集体带头入股,通过知青牵线,省农科院给予大力支持,免费赠送猕猴桃、百香果、蓝莓等12种农作物青苗,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现流转土地150亩,有农户97户,全村合作化人口覆盖率达到了35.33%,吸纳了本村全部贫困户,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实行精准扶贫。目前合作社瓜果观光长廊、基地滴灌工程、莲塘立体养鱼、大棚采摘体验等新型项目已基本完成,建成后,村集体“造血功能”大大增加,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发力精准扶贫
桃源村挖掘本村资源,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锥栗林、生态茶园、水上廊桥、水库等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建立了锥栗苗种植基地,着力锥栗项目的发展和果苗的种植开发;建立了大棚草莓种植基地,组织观光、休闲和采摘体验;建立了莲塘养殖基地,立体养殖鲫鱼、鲤鱼、草鱼和鹅等,实行 “以种植、养殖为主,兼营农副产品销售,开展多种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科技示范户郑久和出资成立了久和锥栗食品公司,注册了“品桃源”锥栗产品商标,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年产销锥栗达100 万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桃源村已形成了锥栗、蔬菜、毛竹、烤烟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种植锥栗面积达4482亩,年收入就达600多万元,全村九成以上的农户从中受益。
扶“智”扶“志”,德孝文化托起扶贫大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桃源村充分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实施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桃源村保护古树名木,发掘木偶戏、“开路节”等民俗文化,把德、孝等传统文化融入村庄建设。村里的全部建设都坚持随形就势、闲置利用的原则,不模仿城市元素,农民公园建设利用村口名木古树林,栈道连接田间道与山间小路,健身点建设利用原先村民堆放柴火的闲置地等等。最大限度节约资金,休闲亭、栅栏、垃圾桶等通过网购,尽可能少使用钢筋水泥、瓷砖、花岗岩等材料,就地取材,河道鹅卵石、青砖山岩就是资源,既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充分体现乡土气息,并将孝廉、农耕、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同时,修建文化墙,重立光绪廿年立完整《禁碑》,修缮古廊桥,在农民公园与健身广场点缀石头景观,重点宣扬“德、孝”等传统道德内容,提升建设的内涵和品质。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桃源村还紧紧抓住节假日契机,举办文化节、旅游节、科技培训,利用各种文艺小分队将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等典型事例编成快板、三句半、歌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村中巡演,既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了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坚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陈弈 陈建义 南平市宣传部供稿)
责编: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