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县红色文化“软实力”打造“红色小镇”

时间:2020-04-10 来源: 作者:

  广西全州县两河镇以“党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为载体,围绕“打造红色小镇,建设多彩两河”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镇内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软实力”转变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促进全域提升。

  图片3.png

  抓基础、重效果,基层党建增强红色力量。两河镇始终坚实把“外塑形象,内提素质,发挥作用,强化引领”作为基层党组织夯实提升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一是强化阵地建设,激活党建新活力。累计整合资金570万元,对全镇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均按“十有一超一规范”标准建设,重点加建百姓舞台、红色文化墙等设施,建设特色党建新阵地,打造鲁水、源东2个市级高标准党建示范点,创建自治区星级党组织5个,其中五星级党组织2个,党的基层堡垒得到强化夯实。二是强化党员教育,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按照“红色健脑”的理念,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将留存在鲁水、新富、上刘等村委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遗址遗存、红色文化展陈馆打造成党员干部红色文化实践站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前往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用红色历史培育、提升、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文化内涵,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恒心、决心,推动村级党组织班子务实有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明显。

  壮产业、富乡民,集体经济增加红色份量。按照“壮产业、富乡民”的发展思路,围绕红军长征过两河的主线路,深入融合红色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推介”的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有生产经营特长的骨干培养成行业内的生产经营“领头雁”和发展致富“带头人”,大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一是“红色”引领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红军长征路上的鲁水村,以湘桂古道为轴,成功创建3000亩布朗李种植示范区和600亩“红军桃”实验园2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布朗李、桃子面积达1.6万亩,年产布朗李、桃子超1.5万吨,分别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3万元。二是“红色”引领特色养殖持续扩大。在红八军经过的上刘村,充分发挥新富江优良生态和优质水资源的优势,带领上刘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优质稻+金背鲤鱼”500余亩,亩产值可达6000余元,示范带动120余农户,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三是“红色”引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以桂北游击队主要活动区域百板洞、厚桂、美田等村为核心,按照“增收、增绿、增就业、促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以“村民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20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带动7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核心区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实现5万元以上。

  图片4.png

  全州两河镇新富村委古岭头红色文化展馆

  显特色、创品牌,镇村发展增添红色能量。明确打造“红色小镇”发展思路,创新红色文化传承载体,全面建成鲁水村委红军文化广场、新富村委古岭头红色文化讲习所和实践站、上刘村委红色文化历史展览馆等红色驿站,湘桂古道、湘江战役等红军遗址遗存全面修缮,红色“软文化”搭上“硬载体”,发挥“大作用”。一是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寻找红色遗存”主题党日活。共发掘红军长征红色遗址遗存200余处,收敛保护红军墓葬18处,散葬点100余个,整理感人红军故事20篇,邀请知名的红军将帅后代和文化名人召开红色文化研讨会10余场次,形成两河红色文化建设的美文美篇130余篇。二是挖掘红军遗骸,建设红军烈士墓。各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对长征古道、古井、古战场、红色民居、红军烈士墓葬点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受到中央、自治区、市、县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建设4处红军烈士散葬点,2处遗址遗存保护点,挖掘认可两河现有红军烈士遗骸30具,古岭头突围战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已将两河红色遗址遗存整体纳入总规建设,两河红色丰碑田园综合体已全面启动,两河红色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三是建设红色旅游项目,发展“红、古、绿”融合旅游。建成2个红军旅游项目和3个红色驿站,打造新富、鲁水、上刘“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创建古岭头等革命传统教育“高标准红色学堂”,全年接待自治区、市、县来两河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团队190个,累计人数达3.5万人次;举办全州县两河镇首届李花节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月活动,共吸引游客1.6万余人,两河红色文化旅游名片日益响亮。(廖文丽文图)

  责编:张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