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云端绽放“彩陶之花”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伴随制陶工艺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以彩色纹样和主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而在史前彩陶发现最为集中也最具特色的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彩陶文化中心,其纹样之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上周,国家博物馆在其公众号推出云看展之河西走廊之畔,内容从彩陶被重现的历史溯源,到走近素有彩陶之乡的甘肃彩陶,让人们得以知晓彩陶的前世今生。
甘肃彩陶的发现和研究与瑞典学者安特生密不可分。1923年至1924年,他为了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溯黄河而上,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先后发现了临洮辛店、广河齐家坪、临洮马家窑、广河半山等甘肃大部分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面对发掘出的色彩绚丽的彩陶,他赞其为精美绝伦,可为欧亚新石器时代末叶陶器之冠。
不过,由于远古时代的彩陶多为个体手工制作而成,导致图案变化多端,让人很难找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不过,经过一代代专家从数以万计的图案里分析得出:一些相似的花纹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有特定含义。比如,彩陶花纹较为常见的有宽带纹、日月纹、神人纹、蛙纹、鱼纹、鸟纹等。其中,宽带纹等线条简单的花纹往往是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基础装饰,其颜色、粗细、分布状态不同,表达的含义亦不同。而日月纹广泛出现于各类不同文化的彩陶中,说明对日月等天体的崇拜是史前时代各民族共有的一种宗教意识。鱼纹则代表了阴阳与季节的划分,只有通过其具体形态和组合方式方能推测出其意所指。
现藏于国博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除了在盆的沿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画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人面纹双眼紧闭、耳旁有小鱼,头部上方绘三角形。从出土情况来看,半坡遗址中,这种人面、鱼等图像的彩陶盆多覆盖于婴儿瓮棺上,未见于成人瓮棺和墓葬。由此推断,这种陶盆可能是专门埋葬儿童的一种葬具。而国博另一件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罐,从口沿到腹部用黑彩弦纹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显示当时绘画技术已相当娴熟,被誉为彩陶王。
- 1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2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3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4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5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6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7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8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9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0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11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