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大烂尾工程 如今摇身一变成景区
我们见惯了古人的伟大智慧结晶,一座座时至今日仍难以复刻的古代建筑让人叹为观止,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古代建筑都能成功建成,不少工程被搁置,成为了“烂尾楼”。
位于江苏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的阳山碑材就是其一,堪称古代最大烂尾工程,耗费无数人力却被弃用。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而凿的。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分碑座、碑身和碑额,如果将它们拼合后竖立起来,总高度可达78米,堪称绝世碑材。为取此石材,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眼看成功在即却惨遭遗弃。有关这遗弃的原因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究竟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阳山碑材如今重新启用成为景区可是实打实的。
南京以开采阳山碑材为主脉设计建造了南京明文化村,它较为完整地为现代人展示了那样一段明代世俗生活画卷,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建造碑材时军工们的日常生活。景区北至阳山山脊,南至雁门山山脊,东至汤山采石场,西至景区停车场,总面积约230000平方米,将阳山碑材包裹在内形成了完整的采石场景。文化村的建筑采取了明代建筑风格,以石材、木材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铁匠铺、石匠铺、酒坊、监工房、戏台鳞次栉比,明代工匠、妇女、兵丁穿梭往来。明文化村内一天滚动上演各种情景剧,杂耍、舞狮、劫镖车、赐御婚……专业演员在其中翻腾跳跃,可谓精湛。
原来的烂尾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文旅景区,不得不让人感慨。大家还知道哪些“烂尾楼”变景区的故事吗?快来和小编分享一下吧!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