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非遗+扶贫”】庆阳香包:向市场化国际化靠拢
编者按:6月13日,在临夏市召开的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刘兰芳分享了她多年来在非遗保护传承以及“非遗+扶贫”工作方面的心得和经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对她的发言予以中肯点评,今日选登刘兰芳发言材料重点内容。
庆阳香包:向市场化国际化靠拢
庆阳位于甘肃东部,是早期农耕文化、“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庆阳香包,带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在华池双塔寺出土的八百年前的“千岁香包”,造型古朴典雅,图案丰富多彩,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1989年家庭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刘兰芳与丈夫双双下岗。为了生活,开过饭店,蹬过黄包车,承包过荒山,办过画廊,经历过多次失败,最终静下心来,重新给自己定位,决定研发、生产自己从小熟悉的传统香包,坚守到今天已经三十多年。正如《陇东报》刊登的“民俗苑里夫妻档,一路艰辛一路歌”,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刘兰芳回顾:在她创办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初期,年创效益不甚理想。从2002年开始,她背上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会,足迹遍布国内上百个城市,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几十位民俗专家,请教观点,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逐渐的,香包销量大增,也有了品牌知名度。
2014年她出访美国,当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讲述了“小香包西游记”的故事,让庆阳香包家喻户晓。2015年4月,再次应邀赴美国进行非遗巡展,走进纽瓦克博物馆、亚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登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台,向美国当地市民、学生展示香包绣制技艺,讲述中医药神奇、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西部妇女创业致富故事。
刘兰芳动情的说:“庆阳香包富含东方哲学和智慧,每个香包都包含着我们女人内心的情感、双手的温度和对生活的感悟。千丝万缕绣制的荷包、香囊、十二生肖,传递的是友爱,是化干戈为玉帛,是一带一路的信使。在国外,我的演讲,赢得台下学生的热烈掌声”。
刘兰芳的公司成立至今,带动农户8000多户,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年产值600多万元,2019年在精准扶贫村培训“陇原巧手”2183人(其中贫困妇女1600多人),帮扶精准扶贫户40多户,人均年2收入万元左右。多个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使家庭和睦,邻里安宁。2016年她被甘肃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甘肃省陇原工匠。2019年公司被省文旅厅、省扶贫办认定为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庆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她自筹资金,在家乡流转土地,建成全国首家香包绣制民营博物馆,让陈列在博物馆的藏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收藏为范本,生产衍生品,注册商标4项,拥有知识产权20项。同时,与中国美院、东华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读者集团、腾讯、雅昌、故宫文创团队开展跨界融合,多元化传播传承非遗。
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点评:“庆阳香包刘兰芳的案例讲得非常好,刘兰芳用亲身经历对大家进行了分享,讲得实在,融入了感情。凡事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许多磨练与尝试才能有今天的成果。刘兰芳的案例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刘兰芳改变了庆阳香包原本的材料,让庆阳香包与国际化接轨,值得赞扬,产品要多样,才能适用于不同的市场;同时刘兰芳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跨行业、跨领域融合,是一个亮点,合作才能共赢,要有大格局,要让别人挣钱,你才能挣钱;最后,刘兰芳带领着全家从事非遗事业,既有了团队,同时也有了传承,这是最难得的地方,这种奉献值得我们学习” 。(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整理)
原文链接:http://wlt.gansu.gov.cn/xyjy/32738.jhtml
- 1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2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3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4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5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6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7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8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9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0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