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免费扫码”忽悠了
“微信扫码,自动出纸,免费提供”……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商场、大学、医院等开始引进扫码取纸机。所谓“扫码取纸”,指的是使用者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厕纸筒上的二维码,通过关注公众号或授权微信小程序获取自己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与性别信息,就可以“免费”取纸。
如今,扫描二维码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购物、支付、交友、出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维码应用渗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报道,中国拥有世界上90%的二维码个人用户,“扫码”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人们享受“黑白方块”带来的便利时,信息泄露、数据流失等隐患却一直存在。以“扫码取纸”为例,运营方用几分钱的厕纸获得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和关注行为,甚至凭借庞大的流量吸引加盟、赚取加盟费。
扫码授权的模式潜藏着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由此引发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涉及二维码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扫描后打开钓鱼网站,诱导用户填写账号密码,盗走个人信息和钱财;二是打开恶意下载网页,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加上二维码监管领域的法律空白,导致很多二维码应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更谈不上标准统一、识别统一、监管统一。
黑白方寸之间,蕴含无数信息。未来,兼具互联网和物联网双重属性的二维码作为物品精确管理的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使用场景。
护航二维码安全,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二维码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将二维码的使用和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其次,行业内部要加快推进二维码注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普及应用,建成“自主、安全、规范、可控”的二维码产业体系,推进二维码注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普及应用。再次,相关企业在管理上应加强同安全厂商合作,提升对恶意链接的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最后,消费者应时刻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特别是面对“扫码中奖”“扫码领红包”等诱惑,更应保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惕。
- 1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廉政教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2 2025年宁夏博物馆管理工作培训班开班
- 3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4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5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6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7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8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9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10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11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