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笔记丨从未如此爱一棵银杏树
讲述人:宁夏银川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王国强
“他们向城市中央走去,身后一条空荡荡的街道,早已不见往日的喧闹和烟火。啤酒、羊杂、凌晨的宿醉和我的银川此刻都笼罩在深秋的浓雾中。我并不认识他们,甚至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见他们穿过这座小城的夜色,寂静、孤独、但又充满力量。”从封控值守返回的途中,看到三个“大白”在长街上远行的背影,想想两个星期以来的银川,我的内心似如潮水涌动。
不知什么时候,银川的街边忽然栽了那么多的银杏树,整个春天和夏天,我都不曾留意过它,恰在这深秋,塞北的深秋,满街的银杏树仿佛一夜间变得金黄。虽然寒冬就要来临,但它却显得格外蓬勃、逆势生长。
前几日,一位居民随手拍到所住小区“银杏树下”的照片刷爆微信。我注意到,当照片广泛流传的时候,没有人询问:那位低头,默默坐在树下,被白色防护服裹身者到底是谁?年纪几何?先生还是女士?不问。只是我们知道,他是这座城市所有英雄中的一个。满地金黄之间,和树干一样坚挺笔直的——是他的脊梁,也是银川的“脊梁”。
银杏树下,最美的守护。 金晶摄
我所在的单位是银川唯一的国有文艺院团,疫情来时,剧院歇业,演出停止。我记得10月19号,晚上十点半,工作群里突然收到疫情防控的志愿报名,“我申请出战、我申请出战、我申请出战……”短短五分钟,工作群瞬间被简短的一句话霸屏,谢华、马慧茹、王宁、高亮、勉莉坤、刘鹏、谢小龙……后面一百多位申请出战的名字早已看不清是谁,只见五个字:“我申请出战”!
第一天第一班,书记、院长带头上岗,我们封控的区域有6个单元,第二天8个、第三天12个,第六天18个、第九天30个……随着封控楼的不断增加,同事们也越来越忙。从组织核酸检测到传递生活物资,从打一壶水到买一盒药,从取一件快递到搬运一次货物,没有人喊累,更没有人叫苦。反而稍有间隙,他们便开始自编舞蹈,或清唱歌谣缓解疲乏。昨日上午值守间隙,许梦楠和陈壮自创了一支小舞蹈跳了起来,楼上封闭了很久的居民看见楼下院里的志愿者翩翩起舞,纷纷从窗口探出头来微笑和鼓掌,他俩红马甲的后背上写着:“无青春不奋斗”。半个月的时间里,疫情的封控点位是我们最美的舞台,蓝色的帐篷是我们最美的布景,金黄的银杏树是我们最美的灯光。
当我写下这些寡淡的文字时,封控楼层的居民来电话,再三请求下楼遛狗,我告知、解释,她一次又一次请求,我再告知,再解释,总希望她理解。诸如此类的小事每天都有很多,但当我们走向志愿者那顶蓝色的帐篷,我们就是这座城市最平凡的守护者,像一棵默默无闻的银杏树,我曾无数次经过它的身旁,但只有在这个深秋,才会仰望它挺拔的身姿,也被它落下的遍地金黄慰藉和感动。
此刻,凌晨三点十八分,窗外竟然下起小雪,天气预报显示“寒潮蓝色预警”。我没有睡意,想到扎在无数个小区单元楼下的每顶蓝色帐篷,和帐篷里那盏忽明忽暗的灯,以及每一片夹杂在细雨中飘落的雪花,我忽然想到作家刘亮程在散文《寒风吹彻》里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但我知道,凌晨四点的银川,很多人已经醒来或者从未睡去。通宵达旦的决策者、治病救人的医生、巡守的警察、帐篷里的志愿者、困守在家的居民,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战斗。
值守中的宁夏银川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王国强
我停下手中的笔,推开窗户,触摸夜幕下的银川——我的家乡,这座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西北之城,此刻在静谧之中显得如此之美,不是因为她款款深情的温柔,而是她绝不服输的倔强。这倔强是一瓶“夺命X5”、是一碗咥起来美咂哩的羊杂碎、是上海路上一棵孤傲的银杏树。我从未如此期许之深的爱上这历经春夏,只在深秋的颓败中绽放生命的银杏树。(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宏 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http://whhlyt.nx.gov.cn/content_t.jsp?id=5459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1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2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3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4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5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6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7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8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9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10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11 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第十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