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丰:在2022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编者按:1月26日,2022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和全区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胡丰出席会议并讲话。以下是讲话摘编: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全区宣传部长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及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下面,我代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21年工作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表明了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关怀,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年来,我们高举思想旗帜,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系统内各级党组织学习的第一议题、工作的第一遵循,厅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40次57项,各地区各单位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和交流活动,持续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严明的纪律规矩、务实的工作措施,推动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初步验收,新时代乌兰牧骑政治建设、职能建设全面加强。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引导党员干部领悟真理魅力,体悟思想伟力,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中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对表、全面看齐。
一年来,我们主动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牢牢把握“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基调定位,各地精心组织庆祝建党百年宣传展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了礼赞中国共产党的昂扬旋律,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特别是举全系统之力,举办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壮阔历程。开展当天,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率省级领导干部观展。截至目前,观展团体累计1160个、13.4万人次。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组织编制了一批专项规划,推出万里长城、天赋河套、大漠风情、万里茶道、草原风情等5条主题旅游线路,举办了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着力传承弘扬长城、黄河文化。配合自治区基本建设工程,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260余项,对全区62个开发区开展了文物保护区域评估。
一年来,我们突出工作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决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对文化和旅游领域不符合党中央精神、过分强化差异性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废止或修改,对各地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涉民族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整改,对旅游景区以及野外大型雕塑雕像进行排查,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聚力。围绕“增进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档案文献展》《各族儿女心向党—国家典藏美术作品展》《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推出了“与历史对话”“文物中的内蒙古”“国宝话长城”“让古籍‘活起来 ’馆藏典籍展播”等系列作品,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年来,我们注重顶层设计,按照自治区党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全区规划纲要的部署,对标文化和旅游部“一个工程、七大体系”建设任务,组织编制了《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及艺术创作规划、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建设指南、评定准则,着力构建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先行区、中国向北开放文化和旅游交流样板区和中国北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三区一地”发展定位,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推动东中西部旅游业差异化协调发展。
同志们,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文化和旅游行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自治区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平稳起步。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3126.8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0.49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7.96%和32.04%。
一是创作演出出新出彩。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围绕时代进步、民族团结等题材推出了一批艺术精品,《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7部剧节目入选建党“百年百部”优秀作品名录,《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分别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最佳导演奖”和“艺术表演奖”,《浪漫草原》获“荷花奖”,1人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各地乌兰牧骑累计创作推出作品300余部,深入基层演出8000余场次、在线演出2500余场次,组织开展宣传、辅导和基层综合服务活动10500余场次,基层乌兰牧骑排练厅建设进展顺利。组织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等系列活动,全区各级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演出12000余场次、线上演出传播3100余场次。
二是公共服务惠民乐民。大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全区基层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抽查暗访,督促整改,提升效能。获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5个,命名全区民间艺术之乡24个,评选了全区首批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120户,全区有88个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三级以上文化馆标准。组织对920余座旅游厕所进行了验收和定级、对1000余座旅游厕所进行了检查和整改。在全区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性歌咏活动220余场、送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2000余场,举办内蒙古乡村春晚、“舞动北疆”全区第四届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评选了一批全区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团队和志愿者。
三是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40个,阿尔寨石窟寺危岩体加固等一批工程顺利实施。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址、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等26项考古发掘稳步推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实证。全区有4处遗址、15处长城点段入选国家“十四五”大遗址目录,3处考古发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公布了自治区第一批革命文物遗址名录,各级文物博物馆单位全部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草原文物》期刊获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推介展览,《蒙古文古籍所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内蒙古博物院年接待观众83万人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370场次,社会教育部被认定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举办“绣美新时代”内蒙古刺绣礼物大赛等系列非遗活动,全区17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公布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人、第一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65项100处。
四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银行达成实际融资贷款金额5.72亿元,全力助力企业纾难解困。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各类活动促成项目签约12个,达成意向投资约20亿元。传统工艺传承和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发展,有95个项目获得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有145个系列192件商品获“内蒙古礼物”品牌认证。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文化和旅游街区、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套娃景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包头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五是资源开发不断深化。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鄂尔多斯市亿利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取得重要进展,评定公布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12家。重点支持和推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第三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1家、旅游度假区2家、旅游休闲街区7条。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9个,评定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34个、五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22家。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举办首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推出“亮丽北疆”主题精品红色旅游线路10条,8个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鄂托克前旗红色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入选国家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大力推动冰雪旅游发展,2条冰雪旅游主题线路入选“筑梦冰雪·相伴冬奥”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扎兰屯金龙山滑雪旅游度假地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家。“干部包联景区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六是市场监管有力有效。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疫情防控检查,从严从紧抓好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疫情防控工作。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评定5A级旅行社11家、4A级旅行社17家,获评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金树叶绿色饭店1家、全国旅游甲级民宿1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文化和旅游市场审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将文化和旅游市场24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步录入“信用内蒙古”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双随机一公开”“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打击文物犯罪”“文物法人违法督察督办”等取得积极成效,多部门、全覆盖、下沉式和第三方暗访已成常态。
七是宣传营销有声有色。构建宣传新格局,与希腊大使馆联合举办线上“欢乐春节”活动,与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展线上“内蒙古文化周”活动,设立香港内蒙古营销中心。组建大宣传机制,围绕文化和旅游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媒体发布、转载3500余篇稿件,曝光量达4亿多人次,多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在广州、南京等5个客源地市场开展目的地营销活动,达成多项合作成果。巩固提升文旅形象,在央视投放广告,在同程网、北京晚报平台开展宣传推广,组织开展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亮丽内蒙古”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八是机关党建见行见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盯关键少数,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以案促改治理年”活动,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回顾2021年,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全区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全区旅游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漫长的复苏。虽然人民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从未散去,但全区文化旅游行业在市场需求、产品结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我区仍存在文旅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不强,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项目策划编制水平不高,干部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积极面对、认真解决。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最为关键的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对标中央和自治区提出的总体要求、谋划的战略任务、确定的主要目标,结合工作实际,厅党组研究提出,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党代会和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聚焦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好2022年各项工作,我们要着眼“政治大年”“关键之年”,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在思想理念上进阶进位、方式方法上优化升级、服务发展上加力加效,具体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突出一条主线,做好党的二十大迎接宣传贯彻工作。一要组织好主题性文艺创作和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等活动。精心组织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创作,扎实推进内蒙古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聚焦反映和讴歌新时代新征程,推出一批优秀舞台艺术,组织一批高水平演出演播、展览展示活动,热情礼赞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铸就的精神谱系。围绕迎接二十大、礼赞新时代,谋划好2022年度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严把导向关、内容关、质量关,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底蕴、展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在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要以“百年风华正茂”系列活动为抓手,重点宣传推介党的百年特别是新时代奋斗成就,引导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理解认同,更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二要组织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要及时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用好所属报刊、网站、新媒体工具,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文化和旅游场所等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阐释工作。要充分发挥乌兰牧骑政治职能,利用“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优势,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宣讲活动,确保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要组织好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执法保障行动。针对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持续组织“体检式”暗访评估,开展互联网文化、演出等市场集中执法检查,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和“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文化和旅游经营场所现场检查巡查等工作。坚决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不断强化抓安全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完善涉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演练,坚决防止发生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事故,为党的二十大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二,坚持文化守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一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想问题、做决策首先从政治上、方向上、全局上进行把握和考量,文化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必须以总书记思想、党中央精神为指针,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性原则贯穿到文化工作全过程,落实到文化领域各方面,内宣外宣、网上网下、体制内体制外的各项工作、各项群文活动,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个阵地,都要坚持党的方向、体现党的意志,决不允许出现脱离党的领导的真空地带。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牢固树立“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唯物史观,想问题、作决策既要有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又要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要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到艺术创作、公共服务、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展览展示、旅游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努力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群众心中扎根。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突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原则,大力实施风险隐患排查、突出问题整治,强化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确保文化和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要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开展黄河文化、西辽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物考古和研究阐释,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第三,坚持统筹谋划,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近日,自治区政府正式印发了《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集中体现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内容,重点推进7个方面工作,明确了“三区一地”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强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效应得到彰显;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动《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各盟市要对照规划要求,加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地方规划衔接协调,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对接点和突破口,主动将本地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入全区发展布局、发挥应有作用。要认真对标对表、分解目标任务,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目标计划,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好节奏力度,做到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末结账,确保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为落实好自治区党代会提出的坚持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定位,推动东中西部旅游业差异化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协调、产业集聚、城乡融合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我们研究提出了“四带”“四圈”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各盟市要高度重视“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的重要作用,突破传统思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快大景区一体化建设进程,推动地区间、城市间、景区景点间联动发展,组建集团型旅游联合体,联合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景区共建、线路共串和市场共拓。
第四,坚持要素驱动,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一要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要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精准度、项目落地率,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管理经验先进的企业,培育一批有较大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旅融合优质项目。鼓励各大旅游景区景点要因地制宜,创新政策和机制,探索采取合资入股、有偿委托经营等方式,把区外善于制造旅游产品、吸引流量的旅游龙头企业引进来,带来新的旅游大项目。要扶持小微,在“精”“特”“优”“新”上下功夫,从降低准入门槛、降低用地成本、落实奖励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小微旅游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二是通过创新金融模式为产业赋能。要多措并举,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沟通,研究适当延长对旅游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周期,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旅游企业的纯信用贷款额度,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对性创新。鼓励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可以为不具备实体资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征信担保,推动解决中小型旅游企业由于担保抵押品不足产生的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联合授信、同业合作、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及政府授权公司自营、发行债券等方式,对旅游重点项目、重点景区和重点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三是推动数字科技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要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推进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服务。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在重要景区景点、集散中心等旅客主要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服务。要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大人才支撑和保障力度。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活化招引方式,采用“柔性引智”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和智力。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争取特殊政策、绿色通道,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注重发挥企业创新平台的人才高地作用,鼓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文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大项目投入,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为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保障。对内要主动搭建平台,建立培训机制,举办导游大赛和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从业人员钻研业务、提升技能,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第五,坚持项目牵引,抓好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一要加强项目储备。抢抓中央补短板、自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政策机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谋划一批急项目、好项目、管长远的项目,纳入到国家、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库。钻研政策,准确把握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投放方向,做到既吃透上级的政策,又弄清自己的情况,更掌握基层的实际,精准把握中央和自治区政策导向,认真谋划一批方向准、质量高的项目,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二要聚焦项目建设。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组建专班,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开展。特别是,施工季马上到来,要全力做好项目开复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计划开复工的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并联推进手续办理、土地征迁等前期工作,确保施工季到来即可开复工,二季度重大项目动开工率达到90%以上。对在建重点项目,要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投资和建设进度;对竣工项目,尽快组织投产投用,发挥应有作用。三要强化要素保障。要按照提前谋划、重点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好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及金融支持,优先保障并持续推进纳入规划的优质文旅项目落地实施。要强化用地保障,将文化旅游项目新增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探索“点状供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服务流程,压缩工作时限,实现“网上通办”“不见面办”,提升服务品质。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抓项目”与“抓环境”统筹起来,破解项目落地难题,营造民间投资良好发展环境。
第六,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和旅游发展。
一要着力恢复市场信心。要增强必胜信心,坚持迎难而上,把克服疫情影响、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厘清政策需求、明确帮扶目标,既要延续前期已有政策举措,又要推出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的政策举措,助力行业稳预期、强信心,稳住当下、渡过难关。要放眼长远,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适应人们旅游方式的变化。二要着力助企纾困解难。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认真梳理、广泛宣传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举措,让市场主体知晓、明白、会用,让政策举措可见、可感、可行,真正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行业疫情防控政策,持续推进文旅产业政银企融资对接,举办各类企业服务月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帮助市场主体更好生存下来、恢复元气、实现发展。三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科学精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好各类设施、场所、活动等防控措施,持续完善跨省、跨区域旅游“熔断”机制、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推动“限量、预约、错峰”常态化,防止疫情通过文化和旅游活动传播扩散。始终把安全生产责任扛在肩上、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在手上,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紧盯重点场所、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入排查安全隐患,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三、关于2022年重点工作
同志们,部署一分力,落实九分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和旅游强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明确责任、担当实干,努力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一要坚决扛起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极端重要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部署,始终把抓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推动党领导文旅工作制度化。
二要全面增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本领。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找方向、找思路、找对策、找方法,不断提高驾驭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积极推进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和知识更新,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产业发展完全交给市场,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三要着力激发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状态。要树牢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本着对发展、对历史、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区上下相互补位补台,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发展。要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用力,落实文化和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形成从任务落实到结果报告的工作闭环,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四要继续保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良作风。按照统一部署,要继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强化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使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久久为功,接力推进,接续发展。要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
同志们,千秋伟业,百年序章;继往开来,再展风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勇于开拓进取,加力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文链接:https://wlt.nmg.gov.cn/zfxxgk/ldjh/202203/t20220318_20190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