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密码:让古老技艺从记忆走向大众

时间:2025-07-03 来源:旅游内参编辑部 作者: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 “活化石”。街角老艺人指尖翻飞的糖画、年节时锣鼓喧天的舞龙表演,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技艺与习俗,都需要被好好珍藏。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家底,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给出了明确指引。今天,全国旅游资讯发布中心的特约编辑带大家了解一下。

非遗传承的密码:让古老技艺从记忆走向大众

其中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这一规定藏着 “大智慧”。想想看,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浩如烟海 —— 苏绣的针法精妙绝伦,川剧变脸的技巧神秘莫测,这些文化瑰宝若没有系统记录,很可能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文化部门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就像给非遗项目安了个 “数字保险箱”,将制作工序、传承谱系等细节一一存档。

更贴心的是,这些资料还能公开查阅。周末想带孩子涨知识?打开非遗数据库,就能 “云游” 各地的传统手工艺;民俗爱好者想深入研究,海量资料随时能调取。当非遗从少数人的记忆变成大众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传承的火种自然越燃越旺。这条法规,正是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关键密码。

全国旅游资讯发布中心诚招特约编辑,致力于监测舆情、化解危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入我们010-56232584、13391650821、010-53386791。

全国旅游市场法制调研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