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8年度重点工作总结和2019年度 重点工作谋划

时间:2019-08-27 来源: 作者:

一、2018年度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是成功举办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哈尔滨活动年,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开展了以“冰雪之约、夏都之旅、音乐之城、文化交融”为主题的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哈尔滨活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活动年开闭幕式和哈尔滨(国际)音乐比赛、“首届冰晶雪舞欢乐季”、哈尔滨国际寒地发展论坛等20余大项、100余小项、1000余场次的“文都”系列活动,共吸引了38个国家23个艺术团组300多名艺术家参加了“文都”交流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开放包容、多元时尚的文化魅力,我市派出84位艺术家赴日本、韩国“文都”城市参加了文化交流活动。

二是第34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圆满成功,大型文化活动市场化运营初见成效。本届“哈夏”音乐会有26个国家、80所音乐学校的300多名演奏家参加了勋菲尔德弦乐比赛;21个国家的400余名选手参加了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来自俄罗斯、韩国等33个国家的122名艺术家,呈献了35台45场的高水平演出。举办了历时三个月共计4000场的“律动夏都”惠民演出、6项时尚文化展示活动、18项群文系列活动。音乐会的专业度、国际化程度和惠民力度再度提升。

本届“哈夏”音乐会凡是可以推向市场的演出特别是高端专业演出,均实行市场化营销。首次向社会征集“哈夏”吉祥物,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首次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哈夏”宣传营销、活动推广、演出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提高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市场化运营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首次承办国家级涉外会议,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质量承办了第十次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议,会议期间中日韩三方共同签署《哈尔滨行动计划》,规划了未来重要合作领域与重点项目,举办了多项配套文化活动,取得了区域文化合作丰硕成果。我市的承办工作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四是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组织对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非遗馆)、冰雪文化博物馆、音乐之城博物馆等新馆建设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培训。开展秧歌舞蹈大赛、“好歌大家唱”评比、社区文化节、京剧评剧票友大赛、广场舞展示、“书香夏都”读书节、中日韩“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再接再厉,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范围扩大。全市文化产业投资2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7项,总投资达335.25亿元。编制了《哈尔滨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稿。继续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139家文化企业、36家文化场馆被列入我市首批试点合作单位,试点范围扩大到全部区、县(市)。

六是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加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和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持续推进,七三一旧址保护条例修改并公布。起草完成《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申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工作,39个项目被列为市六批非遗名录。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展示展演与民间绝活评比活动。

七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发展创新活力得到激发。积极推进“放管服”工作,严格落实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工作成效均排在全市前列。哈尔滨交响乐团改革正式组织实施,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演奏员,实施席位竞岗考核,提升了交响乐团的整体水平。推进文化市场(文物)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制定了《哈尔滨市文化市场(文物)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并已经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讨论。

八是行业监管和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行政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五个专项行动,推动文化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有效地净化了社会环境。大力规范广播电视传播秩序,监管措施进一步落实,指导播出各类公益广告13万余条次。制定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可行性技术方案,打击治理9个“黑广播”,保障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亟待加强。哈尔滨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硬件条件严重低于国家一级馆的标准,馆舍面积在全国15家副省级公共文化场馆中均位列末位(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仅1.85万平方米;现市群众艺术馆馆舍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差距5700平方米)。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规定,我市至少应当建有建筑面积在3.8万至6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

二是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缺乏常态化机制,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近些年,我市对俄交流以着眼于周边近邻的俄罗斯远东为主,特别是哈巴、斯州、海参崴等地区的交流比较多,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外交流比较少。应加大与乌拉尔联邦管区等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需尽快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产业信贷投入仍然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文化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亟待加强,与发达地区文化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低、经营粗放等问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产业人才比较匮乏,我市在培育、凝聚文化产业人才方面与现实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三、2019年工作设想与安排

(一)在工作方式上着力从重文化事业轻产业向事业产业并重转变,以政策规划为导向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出台《哈尔滨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合理配置,促进文化产业有序、均衡发展。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市打造集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歌舞演艺、历史遗址遗迹、展览博物馆、避暑休闲健康、时尚冰雪运动以及自然风景名胜等为一体的,全地域、全产业链文旅体互融共享的经济带,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哈尔滨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等街区,打造若干音乐文化、酒吧等特色文化街区。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文化产业。协调制定《哈尔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走出去”。

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发展,以产业合作共赢为目标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实力。聚焦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冰雪文化创意、印刷包装广告发行、动漫、特色街区等特色业态;打造提升太阳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中米科技集团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谋划好哈尔滨——同江的松花江文化旅游项目、哈尔滨滨江特色生态文化游乐城项目、第二松花江——呼兰河湿地——大顶子山文化体育休闲养生旅游项目等重点文化项目;做好向阳小镇、方正得莫利运动休闲小镇、枫叶小镇、龙江第一村鱼文化小镇、马迭尔食品工业小镇等文化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哈尔滨出版集团、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哈尔滨文化旅游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成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开展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建设一批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文化众创空间,引导和扶持创意人才、中小投资者、大学生创办文化企业,孵化培育多家中小微文化企业。

(二)在理念上着力从文化活动管办不分向强化宏观管理推进社会化转变,以提高文化综合服务能力保障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哈尔滨公共文化综合体(中心)建设的谋划和启动为牵动,高标准建设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非遗展馆,进一步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投入专项资金,为基层文化场馆配发文化设备,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督导力度,提高各级综合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的达标率。每年以举办市级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带动全市各级文化机构组织举办“市民音乐嘉年华”活动、合唱比赛和颁奖晚会、大学生艺术周、中老年活动周、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才艺展示周、票友赛等多项主题性群文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扩大群文活动的影响面和参与度。统筹城区、街道、乡镇、农村文化资源,建立城乡协调发展、互为供给的长效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从重文艺演出轻创作向强化文艺创作推出精品转变,以推动文化交流展示哈尔滨城市魅力。高质量筹办好哈尔滨国际友城交流会《友城大联欢》等活动,计划与加拿大、鞑靼斯坦等国家的友好城市积极联系,邀请国外高水平的艺术团组来哈参加交流演出,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文化交流。抓好艺术精品创作,重点协助哈演艺影视集团抓好儿童剧《水果部落+》创作,该剧已申报入围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剧目。鼓励艺术创新创造,组织我市作曲家与俄罗斯作曲家进一步合作推出交响乐音乐作品,提高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出台《高端演出补贴政策》,为市民走进高雅艺术殿堂、享受公益文化普及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举办好第三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以中俄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为契机巩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积极邀请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团、冰上芭蕾舞团、小白桦舞蹈团、莫伊谢耶夫舞蹈团、蓝陶瓷歌舞团等艺术团组参加2019第三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演出活动,通过多种渠道邀请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鞑靼斯坦共和国、雅库茨克市、克拉斯诺达尔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哈巴罗夫斯克市等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演出团组来哈参加中俄交流周演出,进一步拓展中俄文化交流广度与深度。以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活动为牵动,进一步活跃繁荣文艺演出市场,努力将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提档升级为国家级品牌项目。充分利用好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以及各院校企业演出场馆,整合重大活动演出排期,全面营造文化名城音乐艺术氛围,提升城市影响力。要积极争取我市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特别是对俄、对日韩的文化艺术交流。

(四)从文化市场监管重处罚轻服务向重引导促繁荣转变,以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文化领域行政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哈尔滨交响乐团改革,组建芭蕾舞团,提升大剧院和国有院团运营管理能力。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创新文化事业管理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严格执行清单制度,对我局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依据法律废止情况适时调整,通过我局门户网站、黑龙江省行政权力管理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公布。统筹、协调推进文化市场(文物)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推动文化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区执法体制改革,明确区分市、区的执法权限,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落实审批服务流程需要改进的任务,对于区里“接不住、管不好”的审批事项,要收回到市里,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以信息化为手段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继续做好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工作,形成“一户一档”、“一省一库”、“全国共享”的统一数据,逐步建成全国文化市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案件督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等媒体宣传行为,确保媒体导向正确。加强广播电视安全监管工作,谋划建立市全媒体融合监管平台。推进国家应急广播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平台建设,落实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五)从重文物保护轻利用向保护与利用并重转变,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宗旨延续传承历史文脉。将《文物保护法》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案释法普法教育活动。积极筹划文博创意产业,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完成博物馆旅游地图的绘制基础工作,建立完善全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档案。加快制定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促进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完成刘少奇在哈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外侨博物馆、李象群雕塑博物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捷克领事馆的修缮、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