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遗产品要“吆喝”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成效明显。在广大乡村,很多非遗传承人变成了致富带头人,通过向乡亲们教授技艺,开拓项目产品的市场,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创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过,虽然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推动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但其潜力目前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在研发与营销环节,一些乡村非遗项目仍存在短板,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以山东沂蒙山区一位非遗传承人为例。他传承保护的是在当地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柳编技艺。以前,沂蒙山区家家户户都会运用柳编技艺编织一些生活日用品,如簸箩、针线盒、衣柜等。近几年,这位传承人吸纳了数十位村民在他的加工厂做柳编产品,主要通过展会或电商平台销售。如今困扰他的最大问题是,柳编产品的知名度目前还是太小,加之缺少产品开发人才,导致他无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可以说,这位柳编技艺传承人面临的困境非常具有普遍性。这些非遗传承人带领村民制作出来的产品在质量等方面没有问题,接触到产品的人们也多会给好评,但相对于整个消费者市场而言,仍然有很多人接触不到这些产品。市场潜力说起来很大,但实际上缺少产品与消费者的对接平台。另外,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的非遗产品也亟须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研发与营销上存在的问题,与非遗传承人自身的眼界、能力有关,也与行业整体环境有关,若想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联动,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给予政策保障和其他扶持,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笔者认为,就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来说,目前各地大多集中力量培养人才技能,对研发与营销的关注度不高,需要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建立联络机制,以实现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邀请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入非遗项目研发;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传承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意识,让思维“从村里跳出来”。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践行为传承人服务的理念,与高校等机构主动对接交流,合力培养熟悉非遗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营销平台不能仅限于展会等,要结合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征求传承人的意见,在当地建立非遗展销洽谈的“常设展位”,将非遗产品打造成常态性的地方文化品牌。
- 1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 2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部署开展汛期暑期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 3 湖南省文旅厅举办2024-2025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评审活动
- 4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
- 5 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情况反馈会召开
- 6 宁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盐池县开班
- 7 2025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培训班在银川举办
- 8 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启幕
- 9 我省50家A级旅游景区接受“健康”体检
- 10 李强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开工
- 11 省政协一行调研甘肃画院美术创作与民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