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点亮“夜经济”

时间:2019-11-11 来源: 作者:
影院、酒吧、KTV是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夜间经济承载体,导致大多数人对夜间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啤酒烤串购物唱歌’上。”成都大学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院长诸丹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夜间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消费者对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和新体验等需求还尚未被完全满足。要充分挖掘城市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从消费文化、地方特点、民宿文化入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商业进化模式,把握契机,寻找切入点。

  夜间营业考题商家如何破题

  最近,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李嘉嘉串串鲜”负责人正忙着跟合生汇商场里的电影院谈广告位,目标锁定为夜场观影人群。

  为了从夜间经济市场里分一杯羹,商家各显神通。超市发总裁王增庆透露,超市发在北京玉泉路和学院路的门店已经实现了24小时服务。借助超市发“生鲜超市+罗森便利店+书吧”的形式,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一个24小时全天候的消费场所。“便利店里夜晚灯光通明,提供全天候服务,消费者可以买东西,也可以看书和工作。”

  尽管夜间消费需求见长,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在实际运营中还是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一位餐饮从业者坦言,24小时营业意味着营业时间至少要增加8—10个小时,水电费用和人工成本都要增加至少一倍,如果营业额不能有相应增长的话,企业还是有不小的经营压力。

  位于北京崇文门商圈的新华书店,这两年正成为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点。因为2017年以来,这家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

  “我们想营造的氛围就是读者随时来,我们随时在。”书店经理李莉说。要24小时服务读者,必定要付出成本,尤其是夜间的支出。人工夜间的工资比白天高出30%,但是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开门这段时间所产生的销售额,大概只占全天销售额的5%左右。这样看来,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成正比。

  如何平衡夜间营业产生的成本?书店想了个招。今年3月,店内在进门左侧开辟了一个多元化产品经营区,引进文创产品售卖,产生的利润就用来弥补夜间成本。

  在北京市政协近日举办的“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委员沙龙活动上,委员们建议,在鼓励相关企业开展夜间经营业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协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实际负担,让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可以在鼓励商业零售企业、商业中心晚间延长经营时间的同时,给予企业用水、用电、用工的差异化价格政策或相应补贴等。

  完善夜间配套各地如何发力

  保障夜间消费,夜间公共服务和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也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不少消费者反映,国内大部分城市公交车和地铁最晚运营时间为22点至23点,在大型商圈,夜间打出租车也经常需要排号。

  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去年3月,成都推出12条夜间公交线路,将22点至凌晨1点的运营线路比例提高至32%。成都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公交线路有效提升了市区各商圈、餐饮、娱乐等大型场所夜间经济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目前成都文旅公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规划设计一条夜间旅游线路,将通过旅游观光巴士串联宽窄巷子、东门码头、春熙路等热门地点。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北京将地铁1号线、2号线运营时间进一步延长,每年5月至10月,每逢周五、周六,1号线双向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为消费者前往长安街沿线及二环周边的“夜京城”消费场所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商业综合体反映的夜间停车难问题,北京市交通委也在组织各区结合停车位供需情况,利用空闲土地等新增一批停车位。交通部门还将对“夜京城”地标、商圈及生活圈加大出租车调度,增加周边驾驶员数量,通过鼓励措施及优先调派策略引导驾驶员接单。

  除了消费者的困难,不少商家也反映在延长夜晚营业时间时遇到一些阻碍。

  成都一家火锅店负责人提出,尽管目前很多餐厅已经尝试延长服务时间,但针对餐饮业的垃圾清运时间还没有跟着延长,相应配套措施应该到位。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媛建议,对夜间消费集中区域的灯光、交通、停车及垃圾等制定一系列标准和导则,支持各商家规范增设亮化设施和设置霓虹灯。同时,还应加强对夜间消费相对集中路段的交通疏导,制定出台更具灵活性的停车管理措施,满足夜间出行需要。

  《 人民日报 》